记者手记
经过一名女子身边时,听到她建议朋友,别让孩子在会考期间乘搭地铁,万一这个公共交通工具发生故障,即使孩子时间上来得及应考,原本已经紧张的心情多了不必要的焦虑后,会影响他作答时的情绪。该女子提醒友人,会考对学生的前途可大可小,不要因为地铁出问题,把孩子多年的学习心血付诸东流。
地铁在1987年投入服务,那年我刚上中学。为了能修读中英文为第一语文,每天从宏茂桥的住家,乘搭一个多小时的巴士到东部的德明路求学,放学时又是一个多小时的回程。地铁当时还没全面通车,否则我就能够乘搭原本名为“快铁”的地铁上下课,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应该能大幅减短。
高中时,政府突然禁止入口、销售和制造香口胶,严厉的做法不但成为英文科目的热门讨论题,更顿时让新加坡成为国际焦点。
为何新加坡要采取这个让外国批评和嘲笑的措施?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多年以后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是在地铁通车之后,禁止香口胶入口的。小孩子在地铁门上敏感之处粘了香口胶,使到自动门无法自动开关。”
在香口胶被禁之前,曾发生残渣粘住地铁车门,设有安全机制的自动门因此无法开关,列车服务被迫中断。禁令把可能影响地铁行驶的香口胶铲除,让这个公交系统多年来通行无阻。
岂料,这些年来,即使没香口胶从中作梗,地铁却频频出现故障,而且原因五花八门。除了技术故障,日前还发生地铁隧道积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时任交通部长的杨林丰博士在1984年地铁工程进行时说,地铁的设计让国人不必担心豪雨成灾时,系统会受影响。他当年作出保证时,想到的是系统的设计防水,却没想到维修人员可能玩忽职守。
日前的积水事件近日水落石出。负责维修碧山地铁站排水系统的SMRT工作人员,在过去近一年没检查水泵,却记录说已完成季度检修。地铁系统出问题,看来不只是硬件或软件有毛病而已,心件也值得当局的关注;往往优良的制度败给人为疏失这个薄弱的环节。另一个地铁营运者也应借鉴SMRT的教训,否则乘客就白白受影响了。
2011年地铁南北线大瘫痪影响22万名乘客,促使政府举行听证会彻查。听证会时隔六年的今天,地铁故障却似乎没有减少。
地铁服务中断不但给大批乘客带来不便,更劳民伤财。为期六周的听证会耗资将近1000万元,其中400万元来自公款。每次服务中断时,营运者得动员额外人手疏导人流,安排巴士免费载送,还损失车资收入。
曾经让新加坡引以为傲“世界级”的公交系统在哪里?
我国当年为了不要给小小一块香口胶阻挡地铁的运行,不惜让国际把我们的举措看成笑话,如今也要以那样破釜沉舟的决心,解决地铁频频失灵的症结,不管它是硬件、软件或是心件出轨。我们不能再让地铁动辄闹别扭,甚至肆无忌惮地大发雷霆;是时候用金箍棒收服它了。
今年是地铁通车30周年,希望它别再辜负国人了。
(作者是本报记者 peckgek@sph.c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