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芳:灰色之美

字体大小:

一名教师在幼稚园里教小朋友如何辨别黑白,他拿出黑色的卡片,全班一致说“黑”;他拿出白色的卡片,全班一致说“白”。他接着拿出一张灰色的卡片,有人说“黑”,有人说“白”;一场黑白之辩,在原本平静的课堂里引起激烈纷争。

国会特别委员会针对网上假信息,近日召开为期八天的公开听证会。打击假新闻势在必行,但笔者不禁思索:“在充满灰色地带的网络世界里,该如何辨别黑白?网上的分歧是否往往不是课题本身使然,反而却是因一场黑白之辩、立场之争而起?”

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卓越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萨稀·贾古玛在会上供证时指出,研究员发现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与克里姆林宫有关联的网络研究机构,不只推广极端右派思想,同时也推动极端左派思想。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来荒谬,“但这才是真正的重点,(肇事者的目的)是种下分歧的种子,削弱国家的多元性。”萨稀·贾古玛的解析揭露了更深层的祸根,左派和右派支持者之间早已出现隐形的分界线,待肇事者离间。这种二元对立不只存在于政治倾向上,更已经成为人们思想上的惯性。

扫一扫网络新闻上的留言板,不难发现,人们不论遇到任何课题,往往很快就陷入非黑即白、非是即非的二元思维模式。先是决定事情是对是错,后是提出价值批判,再来是正反双方在留言板上互相斥责。这些争吵,最终沦为一场立场之辩、意气之争,课题本身已经不再是讨论的重点。

近日,马来西亚波德申一名两岁女童,因母亲把她关在车里四小时,最终过热致死。《海峡时报》记者因此展开试验,把自己关在没有冷气的车子里长达80分钟,并通过视频向读者阐述这段经历。

视频上载三天内,就引来近150则留言。有人谩骂记者,指他的报道对该名失去女儿的母亲不敬;有人回复这则留言,指记者身体力行,提高公众的警觉是好事,不该受批判。一则留言最终衍生出一连26则回复,一来一往地争论谁对谁错;甚至有人把矛头转向为记者辩驳的网友,对他做人身攻击,指他“无知”“没常识”。

二元思维模式的危险之处在于,它容易遮蔽我们的认知,导致我们无法看见事情的多元性和复杂度。退一步想,记者提高公众警觉的用意是“好”,对课题不够敏感是“坏”,这两种论述其实并没有冲突。因为我们跳不出二元思想的束缚,所以看不出事情总有好坏两面,以及其他待发掘的面向。

针对如何应对这场“网络信息战”,不少供证人认为,必须加强公众识别假新闻的能力。但识别“真假”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若处理不当,最终只会加剧网络上的黑白之辩。

有供证人指出,肇事者会在叙事内容中加入小部分的伪造信息,蓄意扭曲的事实则占大部分。面对这类真假参半的信息,若简单地以二元的“真假”“是非”定论,最终只会导致舆论越加分化。

公众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辨别“真假”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让公众跳脱黑白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认识灰色之美。

对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和民主进程构成威胁的,不只是假信息本身,而是人们过于简单的思维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许多人不知其然地陷入二元之战,以言语相残,却还茫茫自乐。在这场“网络信息战”中,你是否已无意识地,成为推手之一?

(作者是新闻中心特稿记者 xfhuang@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