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云舟:别让海外学习流于形式

字体大小:

愚人之渡

能在中学到大学时期的不同阶段到国外浸濡和留学,至今对我来说是异常难得的体验。我对于海外学习能给一个正在认识世界、形成自己一套世界观的学子所带来的增值,也深信不疑。庆幸的是,这样的增值并不是以硬性规定的形式强加在我身上,否则我可能还会纳闷:海外学习首先是为了满足制度需求,还是出自自己的求知欲?

这两者并不矛盾,但以何者为出发点,将决定学生到海外学习的心态,也最终决定学生从海外学习中得到多大的收获。因此,新加坡管理大学上个月底宣布,新学年起规定所有新生在求学期间,有至少一项海外学习体验后,虽然说不上有什么好反对的,但仍隐约觉得有些待补笔之处。

校方说,强制学生参加海外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基于全球经济联系密不可分的形势,对多一方人、一方土有所了解,对学生日后步入职场,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诚然,一个人有了留学经历,不代表他就成了“某国通”。但新加坡以弹丸之地要维持国际枢纽的地位,国人对于国门外的世界就更不能不主动认识。在这点上,只恐怕鼓吹“海外学习是奢侈”“本地不缺乏自我提升的机遇”的公众抓错了重点。

但强制学生“走出去”的问题,难道是出在对家境贫寒的学生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今日报》的报道指,新大的学费除外,到东南亚大学交流一学期的费用从5000元起跳,其他亚洲学府的交流费用约为8000元,到欧美等地甚至介于1万2000元至1万6000元不等。硬性规定学生出国的条例,固有制造平等机遇之美,却可能无形中衍生出其他困扰。对此,新大指出,校方现有多项援助计划,以省却学生的后顾之忧。即便是因病或家庭原因不便出行的学生,校方也会探讨可行方案,必要时甚至考虑破例准免。

对于上述种种现实层面的难题,校方似已考虑周全。而且,海外学习的范围也不仅限于交流计划,还包括社区服务、参赛或表演等。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选项,校方也计划开设更多海外学习计划,尤其是本区域的合作项目,这些离国门较近的目的地也让学生“更负担得来”。

新大上一届毕业生中,87%在学期间到海外学习至少一次。这说明出国拓展视野的意识已大致形成,校方强制规定学生出国也本是顺应这样的趋势。推着学生“走出去”,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虽不失为积极的做法,但有待回答的问题是,这么做是否就真能如校方所说,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区的机遇和挑战?

硬性规定之所以引起了部分公众的不解,从“出国是奢侈”的论述中可见一斑。学府间对交流计划下转换学分的要求和安排,导致交换生在国外为了一些“道地体验”而牺牲部分课堂时间,这造成了出国等同于去玩、去浪费血汗钱的误解。但“海外学习必要与否”不应被偷换为“出国是否等同奢侈”的辩论。与其为那么多的海外学习计划逐个正名,更实际的做法是仔细审视,个别计划是否给学生带来正确和足够的国际视野?

为期一个星期的社区服务或社团远足,能看到、学到、体会到的,必定与长达15个星期的交流计划大有不同,两者也各有可取之处。要避免海外学习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点上,让学生回国后相互分享出国经历和学习心得,不失为有意义的做法。海外学习带来的附加值,不在于目的地或活动长短,而在于能给自己创造多少提升空间。

(作者是新闻中心记者 yznam@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