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云舟:假函目的论

字体大小:

愚人之渡

木马屠城的情节大家应该不感陌生,而最近媒体界也差不多把这个剧情重新扮演了一遍。

社交新闻网站Rice Media的作者接连14天,以不同身份给本地一家英文主流媒体言论版投函,以不同课题做文章,语调时带讥讽、时显恳切。执笔人的目的直截了当:要让投稿获刊登,可以的话还要让文章在网上疯传。

14篇投稿中,有三篇获刊登。这些文章的主要诉求是:采取措施防止飞禽进入食肆,提高公共卫生;培养国人对少数族群的文化同理心;公厕的卫生纸应置于隔间里。

执笔人根据被刊登和不被刊登的投函得出的结论是,一向看重把关的英文言论版其实存在漏洞,想要让自己的投稿见报其实有捷径可循,因为“管理员故意挑选愚笨平庸的来函,来函内容反映新加坡人典型的好胜和愚蠢,管理员通过这么做为自己无趣的工作增添情趣”。

这个小试验引起了两极化的反应。社会阅历较丰富的朋友毫不犹豫地指,这样为了吸睛而虚构想法、佯装政治正确却又美其名为社会试验的桥段实际上逾越了社会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强调媒体独立的前报人、大众传播学者契连·乔治(Cherian George)就在Rice Media的面簿贴文下留言,指该社的做法不知所谓,只让他看到执笔人伪造内容、“才华远超道德”。

但网民普遍上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认为是报社咎由自取。他们举出一些近期刊登的投函,包括反对德士司机把自己的音乐喜好“强加”在乘客上,以及反对有人在地铁上做针线活等,并指这些是无关痛痒的社会见闻。支持投假函的逻辑很简单:报章刊登的言论要不是让人看了觉得一板一眼或颇为政治正确,又怎么会给别有居心的人有漏洞可钻?

围绕这次试验受议论的还有一个问题,即身份鉴定。一些人质疑,执笔人用三个不同化名提出荒谬主张,言论版管理员难道就没有怀疑来者的动机?执笔人的三个身份中,只有一个是真的,并按要求提供地址和联系方式,另外两个则没有提供,管理员也没有进一步核实。

退一步看,身份核实只是提高门槛、减低差错的保障措施之一。但即便使用真名真姓也能连环发函,也能像执笔人那样,每次投函都换一个语气。因此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如何尽可能淘汰掉假函,让真实的观点获得刊登。然而必须一提的是,言论版广邀社会各界来函,而在多元观点的社会里,从操作上很难判断哪些是真唐僧,哪些是假玄奘,因此只能把疑点利益归于投函者,假定来函没有不良动机。

此时再回过头来看契连·乔治的指责,就不难理解投假函行为背后为什么更多是一场道德争议,而不是一场选稿时应采用什么标准的辩论。持目的论观点的一方或许会坚持,试验的目的足以论证手段的正当性,何况没有构成严重的后续效应,无伤大雅。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虚构身份和观点来论证他人价值上的缺失,何尝不是自损道德威望。这无异于喊“狼来了”那般,把自己的快感建立在他人的道德软肋上,恰当与否有待商榷。如果说这次投假函的试验达到了什么正面的社会效应,那就是在我们看到表面的娱乐效果之余,也深刻反思社会能否找到一个多元观点时代的道德契合点。

(作者是新闻中心记者 yznam@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