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飞:我劝天公重抖擞

彼得森因为对核武毁灭文明威胁的困惑,认真思考生命与文化的意义,形成个人该如何处世的一家之言。(互联网)
彼得森因为对核武毁灭文明威胁的困惑,认真思考生命与文化的意义,形成个人该如何处世的一家之言。(互联网)

字体大小:

得鱼忘筌

文明既是暴君也是慈父,当它开始衰亡时,必须有勇士反抗暴君,再潜入历史的深渊去拯救失明的慈父,让它重拾光明。这种强调个体须承担复兴文化责任的做法,是所有主要文明的普遍价值,也是西方个人主义的要义。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说的是无论世局如何败坏,当时机成熟时,必然会出现医时救弊的圣贤。换言之,世间总不会是混乱败坏的,终究会有太平治世的时候,表现的是对人类文明自我修复能力无比的信心。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周朝几百年礼乐文明传统进入衰败的乱世,可是他却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无论中外,人类文明似乎总会经历成、住、坏、空的循环。中国文明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了李鸿章所形容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是这个变局的祸根,恐怕早在朱元璋廷杖大臣,又于1370年颁布“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时就已经种下。

西方文明近一轮的兴衰循环,可从1600年代文艺复兴期间发轫的科学革命算起,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长足发展,涌现了诸如伽利略、牛顿、哥白尼等著名科学家,还推动了后续的启蒙运动。但是,这却也导致了对主导欧洲人集体心理上千年的基督教的怀疑。被称为“法国牛顿”的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99年出版了巨著《天体力学》,据说当拿破仑看到这部书时,就问他为何书中一句话也不提上帝。拉普拉斯回答说:“陛下,我不需要那个假设”。

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包括1859年出版的达尔文《物种起源》,用大量证据说明物种的进化,包括人类的由来,冲击了基督教基于《创世纪》对宇宙起源的解释,加剧了欧洲人对上帝的怀疑。数十年后,德国哲学家尼采于1882年不得不哀悼“上帝已死”。可是尼采却并非以肯定的态度来下这个判断。

尼采所说的“上帝”,借用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的理解,是一种文化上的比喻或象征。彼得森认为,尼采的“上帝已死”指出西方文化过度的理性化所造成的机械论和物质论,瓦解了欧洲人对上帝(超越精神)的敬畏。然而,上帝却是西方文明千多年道德伦理秩序的定海神针,一旦抛弃,人的生命意义也就失去了依托,必然动摇和扭曲人伦关系和社会风俗。彼得森指出,尼采准确地预言了人类在20世纪的悲惨命运:伴随“上帝已死”而出现的,将是道德相对主义(缺乏判断是非的标准)、虚无主义(因丧失生命意义而醉生梦死)、极权主义(对重登天堂的渴望沦为杀人盈野的乌托邦追求)。

对核武器随时可能毁灭文明夕惕若厉的彼得森,长期研究宗教信仰和神话系统的结构,他的横空出世,或许象征着英美世界的“王者兴”。彼得森从《圣经·创世纪》的神话里,提炼出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话语。西方的“道”(逻各斯、Logos),就隐喻于上帝用言说创生宇宙。话语因而是支配万物的规律和逻辑,或万物规律的源头。上帝用话语把混沌转化为秩序,象征理性的言说能够创造文明的秩序。彼得森认为,西方现代文明重视言论自由,就源自这个古早的文化传统。

彼得森对于英美社会当前出现的文化乱象深感忧虑,并义无反顾地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他痛批把持主流媒体和大学的激进左派,用偷天换日的手法,把道德破产的马克思主义偷龙转凤为后现代主义,以污蔑西方固有文化为能事,试图利用身份认同政治和受害者意识,颠覆他们口中的“白人父权等级制度”。彼得森分析,杀人盈野的斯大林劳改集中营和毛泽东文化大革命,让社会主义道德破产,西方左派被迫要改头换面,把马克思的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的理论,虚化为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理论,并以代表被压迫者自居,指控所有等级制度都是某种压迫形式,必须被颠覆。彼得森说,这套理论把人类文明的一切化约为赤裸裸的权力,夺权是后现代主义者的唯一理念。

根据彼得森从瑞士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Carl Jung)所得到的启发,任何文明都必然具备压迫的一面,可是它也同时提供了安全和滋养。文明的等级制度固然有压迫,可它也是奖励能力的安排。在形象上,文明既是暴君也是慈父,当它开始衰亡时,必须有勇士反抗暴君,再潜入历史的深渊去拯救失明的慈父,让它重拾光明。这种强调个体须承担复兴文化责任的做法,是所有主要文明的普遍价值,也是西方个人主义的要义。因此,彼得森相信,后现代主义利用身份认同政治的手段,通过“政治正确”压制言论自由,相当于在抹杀个性(因为身份认同只强调集体身份,不承认个人身份),本质上是反西方文明乃至反文明的。

彼得森今年1月出版的新书《12条生活的法则——应对混乱的解药》一夕间成为畅销书、他的个人YouTube吸引上千万浏览量、他的公开演讲座无虚席……无不证明他所呼唤的“逻各斯”,在西方社会引起不小的共鸣。其成为文化现象的影响力背后,正是产生现代科学的西方文明巨大的理性力量。

见贤思齐,回顾东方强调慎终追远、提倡礼乐、后来却不遗余力地要把祖先所遗留的文化财富,当做“封建糟粕”扫入历史垃圾堆的乱世文明,何时才会出现自己的彼得森呢?

(作者是本报言论组主任 yapph@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