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上海还要再见

字体大小:

星巴克咖啡馆遍布上海的任何转角处,是我此行的最大文化震荡。上海在2016年有超过5600家咖啡馆,而截至2017年2月,上海就有500多家星巴克,远比美国纽约市的200多家还普及。

从再见了上海,到上海再见,是个至少10年的跨度。2007年8月任满回来新加坡后,除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逗留一周,就没有再真正返回看看这个我曾工作两年的魔都。

此趟6月初回去,是个重新认识和感受上海的旅程。而在一个不让你习惯性通过谷歌搜索网站及WhatsApp社交媒介做网上连接的国度,中国大大高墙里自成一格的百度和微信,自然就成了在上海“自由行”的网络摆渡。然而也许因为这种与世隔绝,它让你更快、也更专注地融入当地的生活面。地图,历史,各种小知识和不同出行形式的时间与价格比,弹指间就可得。高墙里,有它自己选择的生活快慢,与界定的信息流通。

上海还是很国际的,从商场到文化与物质消费,欧美与日本风味的流入可见度高。街道指示、展览馆里的历史或文物介绍等,也都尽量增加了中英文说明。走入巴金的故居参观,书签设计的单页说明书上,是简单的中英文介绍。

它也比过去更小资,过去法租界里的几条老街道,现在都有三三两两的性格咖啡馆和精品小店跟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对唱着,是过客和时下手机拍摄共享文化里必留的美景。而二微码(QR码)的普及,并把它作为上海街道景物或植物的沿街智能介绍媒介,手机扫一扫,就让过客和旅客对上海老街有了知性漫步的体验。

不过星巴克咖啡馆遍布上海的任何转角处,是我此行的最大文化震荡。根据网上一些有关中国咖啡馆的数据,上海在2016年有超过5600家咖啡馆,而截至2017年2月,上海就有500多家星巴克,远比美国纽约市的200多家还普及。

据报道,中国的90后一代——约占中国人口的16%,是中国近年咖啡文化兴起的最大支撑力量。而星巴克首次引入中国市场是在1999年1月,在北京国贸中心登陆。在这进军中国近20年的时光里,碰上了当下中国90后一代消费能力和消费品味正在大奔放的时机,星巴克当年的投入不会只是一种巧合。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城市像上海和北京一样热烈拥抱外来经济和各种消费文化,加上中国自己的网络科技足以让中国人的生活和出行都便利,也更有条件享受小资生活,对一般市民而言即使跟外面的网络世界和新闻隔绝,是很容易可以不当一回事的,毕竟生活和工作可以如常。然而这种吊诡现象,会如何影响中国的对外政策与经济开放步伐,是令人关注的。

中国在一再重申将坚持自由贸易,在经贸习作上也会与国际接轨时,社会与人民的国际视野和心态若没跟上,国家的实质国际化运作就难以维系,也容易被当下容易冒起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捆绑。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逛几个近年兴起的新一代书店时,发现所出版和引进的书籍五花八门,它们所摆放和推荐的热门书籍,也并非都是生意经或经济类题材,从经典外文小说,到另类文化艺术,以及哲理与思想类书籍,欧美、中东及日本等外文读物,都有翻译本,显示中国的发达翻译产业,推进了更广泛多元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例如英国著名脑神经科医生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的生前亲笔自传《说故事的人》,讲述他在医治病人过程中获得的许多人生智慧;以色列年轻历史学家、《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新作《未来简史》,是对全球进入智能时代的人类未来思考。这些外文书籍,因为有了良好的翻译运作生态,让语言不是文化交流的障碍。

更令人惊喜的是,也许是纸料的选择,这些书包括精装本都很轻,让爱书的旅者也能买下几本上路。而放慢脚步留下来看书的,也不乏年轻人。他们坐下,不只是刷手机、泡馆,而是静心看书。

环境史与全球史研究学者约翰·麦克尼尔(John McNeill)最近接受上海澎湃新闻栏目《上海书评》访问时,提到让历史等研究普及的重要。他说,当所研究的论点、用语和概念都能深入浅出让人人易懂时,“这样才更民主”。而当每个人都懂一些世界史、全球史时,“世界会变得更好”。

智能或数码科技时代与全球化是当今人类每天面对的生活面,当中不只是经济和政治的运作,更包括这些新趋势对人们生活和作息的影响,人们在这些生活挑战与碰撞中所引发的想法和情绪,都需要国家和社会一起消化和沉淀,并理出更人性化的应对与调适方案。关键是,这些方案也必须要让人人看得懂,用得上。

这趟重返上海之行,虽然只是个旅者,但五天的接触不虚此行。在上海长住的一个台湾朋友,正积极投入从知性饮食文化的写作,扩大到结合文创、饮食与人文活动的创作中,这是上海的人文精彩给她的启发和空间。也因为她,让我看到久违了的上海,不是只有咖啡馆和美食。

下一次再来,希望上海的出租车师傅能多谈谈话。好久不见,发现他们都静了好多,也不听广播,只有导航器的声音“前方300米右转”或左转,很是纳闷。上海朋友说,因为他们曾经被乘客投诉话太多,结果上头指令下来,都不说话了。

每个城市的德士司机,都有他们的故事。还是希望能听听他们的生活小品。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副总编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