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奕婷:便宜就该活受罪?

公共医院B1级病房。(档案照)
公共医院B1级病房。(档案照)

字体大小:

要缓解私人保险业这个“需求推高IP保费,然后进一步推高需求”的恶性循环,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检讨公共医疗的“廉价DNA”。它的廉价是建立在什么基础?

刚过去的倒霉6月,我和弟弟先后进了医院。

弟弟开的车不幸被后方汽车撞上,导致他冲向前面的德士。结果他的车被夹在中间,安全气袋爆出,不偏不倚击中脸部,他的鼻梁和眼骨因此骨裂。我则莫名其妙受到病菌感染,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在医院躺了五天才康复出院。

我们两人接连的遭遇,突然让我与本地公共与私人医疗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弟弟遇车祸后,鼻子血流如注,在当天下午约3时被救护车送入了最靠近的公共医院急诊部门。我傍晚下班后赶去医院看他,他还穿着被血染红的衬衫,一脸疲惫地坐在轮椅上等待眼科和耳鼻喉专科医生完成检查。结果,我们一家人陪他等到近午夜,医生才说让他先取药回家休息,两天后再回眼科中心复查。

没想到几天后,轮到我中招,深夜高烧40度,母亲催促我到医院急诊部门求医,但弟弟之前那九小时的等待令人心有余悸,结果我去了住家附近的私人医院。从医生检查到验血打针,前后三小时我已经躺在病房里打上点滴。间中,在等待验血报告时,医院还安排了临时病床让已经烧得头昏眼花的我歇着。

诚然,这样的待遇对比不是特别对等的比较,毕竟弟弟的伤和我的病的严重性与复杂程度都不同,在医疗处理方面多少有别。但问起任何曾到公共医院求医的人,却不难发现大家都会提供不谋而合的忠告:公共医院要等很久,如果出现什么紧急状况最好还是去私人医院。

公共医院享有政府津贴,因此医疗费较低,求诊的病人难免更多,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免不了要等待,甚至基于病床短缺,病人得躺在医院走廊等病房也时有所闻。

再说,在获得津贴的制度下,病人没有权利选择医生,如果对主治医生的诊断有疑虑,想咨询多一个意见,唯一的方法就是找私人医生。弟弟车祸后复查时,碰上公共医院眼科医生诊断他的眼骨骨裂夹到肌肉的情况严重,需要马上动手术。但想到脸部突然要开刀,还存在可能伤到眼睛神经线致盲的风险,家人心有忐忑,决定多找个私人眼科医生咨询。结果,私人医生有不同见解,认为情况没有严重到必须动手术。弟弟因此免受那一刀,目前情况恢复良好。

每每谈起终身健保计划(Medishield Life),另一个伴随的常见问题就是:在这个全民受保的基本医药保险制度下,到底还需要购买私人综合健保计划(Integrated Shield Plan,简称IP)吗?专家一般的建议是,看个人是否需要住私人医院、是否需要住B1级或以上更好的病房,以及是否需要选择医生。整套论述往往让人觉得像个评估个人耐苦能力的作业;如果等不了、要有选择,又要更舒适,就最好买IP。

但问题是,很多时候人们选择购买IP,不是贪图什么豪华个人病房的享受,而是为了在病痛时不被拖延和漫长等待,能进私人医院尽快就医,并且有医生可供选择,必要时还可以咨询多一位医生的意见。我们整个医疗服务模式似乎已经固化成接受有津贴的较便宜医疗,就必然要忍受等待的煎熬、时间的浪费、没有选择的选择,仿佛便宜就该活受罪,而普罗大众也早已默默承受并接受为理所当然。但退一步想,这是公共医疗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吗?

最近有新闻报道反映,六家提供IP的保险公司已经连续两年蒙受亏损,保费下来预料将再度增加。但可想而知,如果我们的公共医疗水平依然无法摆脱这种长时间等候、病人没有多少主动权的问题,即使IP保费再提高,也只会促使人们在更多的怨声载道中继续不断地续保。事实上,这几年来尽管IP保费不断增加,投保IP的新加坡居民也依然有增无减。纵然最近出现了第七家IP供应方,推出有别于过往的保险覆盖范围以及更有竞争力的保费来应付需求,但治本的方法在于公共医疗服务的不足能否获得改善。

无独有偶,今年5月开始主管公共服务的贸工部长陈振声,刚在本月初举行的公共部门策略转型颁奖典礼上,呼吁公共部门不能满足于保持中等表现。在一个快速老龄化的社会里,这份不断求进步的态度在公共医疗体系里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要缓解私人保险业这个“需求推高IP保费,然后进一步推高需求”的恶性循环,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检讨公共医疗的“廉价DNA”。它的廉价是建立在什么基础?

绝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便宜的选择”为一种“no-frills”的基本服务,以此同理运用在医疗领域,可理解为享有津贴的医疗可以是用通用药品(generic drug),而不采用专利或“名牌”药品(proprietary drug);可以不出动资历最深的名医;可以不用最先进的顶尖医疗器材;可以在病房设施和餐食推行简约。但不应该是便宜就要长时间等待就医、等候床位、没有选择医生寻求第二个专业意见的权利。

纵使庞大的公共医疗体系有它资源配置和运作上的挑战,即使看到问题也不一定容易改正,但至少决策者要本着对的心态去正视“廉价DNA”的问题。大家都已经习惯公共医院的服务缺陷不代表就理应如此,医疗若以人为本,就不应该让磨人成为廉价的必然附带品。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数码总编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