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仪:涨价不涨价的问题

国际顾问公司麦肯锡一份研究报告指新加坡在总体城市交通排名中,跻身十大城市之首。(档案照)
国际顾问公司麦肯锡一份研究报告指新加坡在总体城市交通排名中,跻身十大城市之首。(档案照)

字体大小:

要是当局真批准业者调高车资,就有必要采取措施,例如恢复分发交通券,协助减轻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弱势群体如残障者的交通开销。

《联合早报》不久前报道了国际顾问公司麦肯锡(McKinsey)一份研究报告,指新加坡在总体城市交通排名中,跻身十大城市之首,而公共交通收费也是所有城市中人们最负担得起的。

新闻出街后,引起了一些网民的关注。他们大多对新加坡在十大城市总体城市交通排行榜上名列榜首,领先全球首屈一指的城市如巴黎、香港、伦敦和纽约等,没有什么感觉。

反而,比较多人关心的是,报告指本地的公交收费是全球最负担得起的,会不会让有关当局认为更有理由涨价。

大家的担忧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之前已有种种迹象显示,下来地铁和巴士车资上调的可能性颇高。

过去三年来,公交车资其实已连续三年下调,加起来的减幅达8.3%。其中2.2%是在去年底调低,当时还剩有3.2%的减幅留到今年较迟时候进行车资检讨时一并考虑。

话虽如此,车资相信迟早也会上调,特别是今后五年将采用新的车资方程式计算常年车资调整顶限,把公交承载量和乘客使用量也考虑在内。

至于涨幅多寡、何时是调高车资的最适当时机,则是复杂的“政治题”多过单纯的“数学题”。

站在地铁营运者的立场,业者当然希望当局能批准调高车资,以免地铁业务继续出现赤字。

由于地铁维修开销显著增加,加上乘客量减少及车资下调影响营收,SMRT地铁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2018财政年里蒙受8600万元的巨额亏损,也是SMRT地铁首次出现亏损。

新捷运的地铁业务也持续蒙亏,它所经营的滨海市区线在截至去年底的财年里,亏损约4760万元。该公司日前发布最新业绩报告时也指出:“基于去年12月29日起生效的车资减幅,以及日益增加的营运和维修成本,地铁业务将持续面对挑战。”

在好些人看来,地铁属于大众服务,本来就不该追求盈利,地铁公司亏钱没什么大不了。但试想想,要是业者因长期入不敷出而无法经营下去,每天依赖地铁代步的乘客肯定首当其冲。

另外,许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地铁业者蒙受巨额亏损,也会间接牵连到纳税人。

这是因为根据新的地铁融资框架,监管当局将与地铁业者共同分担风险和盈利。要是车资收入增长跟不上成本增幅,陆路交通管理局将会与业者分担差额,以确保系统维持财务可持续性。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也意味着政府得给予地铁服务更多补贴。

未来五年,政府预计为公共巴士服务提供近50亿元的补贴,也预计投入40亿元在提升地铁服务上。这还不包括未来投入新公交基础建设的约200亿元。

基础建设统筹部长兼交通部长许文远早前曾多次提醒:“这些年来,由于车资没有跟上成本上涨,纳税人已补贴越来越多的营运成本。这显然是无法持续的。”

“政府将继续大量补贴公交,但也须想办法让乘客、纳税人和业者公平地分担。”

然而,公交是许多小市民每天必定使用的代步工具,车资上调难免会进一步加重生活费压力。

尤其是水价刚在上个月二度上调,加上去年7月的第一轮调整,水费一共上调30%;电费也因为用于发电的天然气成本增加,今年第三季环比平均上涨6.9%。

这不免令人担心,这会引起另一轮的连锁反应,下来商家、咖啡店和小贩等都会趁机涨价。

要是当局真批准业者调高车资,就有必要采取措施,例如恢复分发交通券,协助减轻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弱势群体如残障者的交通开销。

涨价没有所谓最好的时机,重要的是,当局必须说明涨价的必要性,让民众信服。

(作者是新闻中心采访副主任 leecgye@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