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芳:如厕的学问

政府2001年至2014年左右推出小贩中心翻新计划,大多小贩中心的厕所已经过翻修。(档案照)
政府2001年至2014年左右推出小贩中心翻新计划,大多小贩中心的厕所已经过翻修。(档案照)

字体大小:

众声道

下意识的偏见,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走一趟小贩中心厕所,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小贩美食飘香海外,小贩中心的厕所却常常让人“闻”之色变。李显龙总理上月19日宣布将为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让小贩文化课题再次备受关注;话题过去两周炒得沸沸扬扬,讨论范围也从小贩美食,延烧至小贩中心厕所的卫生问题。

谈到小贩中心厕所,大多人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简陋的设施、湿漉漉的地板、脏乱的洗手台、布满污渍的马桶。作为小贩文化申遗的跟进报道,几天前我被“赋予重任”,一连走访三家小贩中心的厕所,检测它们的卫生指数;这趟“厕所之旅”颠覆了我的既定印象。

我所走访的厕所都打理得十分整洁,不仅地板干燥,有的甚至连水龙头都擦得光亮。不过,几乎每间厕所,都有一两个隔间的马桶没有冲水,也有不少人把烟蒂和纸巾的塑料包装直接扔进马桶。据了解,小贩中心的厕所每天固定清洗三至四次,次数和一般办公楼厕所不相上下。事实证明,小贩中心厕所之所以肮脏,不是因为清洁工疏于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公众不良的如厕习惯所致。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基本常识,国人也大多受过教育;不良的如厕习惯绝不是出于无知,而是我们固有的偏见使然。“肮脏”“简陋”是许多人对小贩中心固有的印象,这种偏见泯灭了我们共同维持环境卫生的责任感;一些人总是抱有这样的心态——“小贩中心本来就是个肮脏的地方,我何必费力维持环境的整洁”。若场景换成一个高级餐厅,相信国人如厕时,会更注意卫生。

对于小贩中心的偏见,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街边小贩上世纪70年代迁入小贩中心,当时的卫生水平较差,小贩的教育水平也普遍较低;“小贩文化”因此隐约地和底层文化挂上了边。

小贩中心的卫生水平过去十几年来不断改善,政府2001年至2014年左右推出小贩中心翻新计划,大多小贩中心的厕所已经过翻修。小贩中心的硬体设施升了级,但许多人却跟不上步伐,对小贩中心的印象仍停留在上世纪。

厕所卫生问题,只是这种偏见的表征之一;小贩中心食品价格,同样受国人的偏见所影响。我在今年初为一篇专题采访十几名小贩,受访者都异口同声地感叹,营业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他们面对极大的经营压力。其中一名受访者这样说道:“国人虽然重视传统小贩美食,但也摆脱不了既定印象,总觉得它是廉价的东西。小贩摊位总体的营运成本和20年前相比上涨了近十倍,但一般虾面的价格增幅却只有几角钱。”

国人对小贩文化既重视又鄙视的态度,在他的话中显露无疑;不少人一方面认为,小贩文化是本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却宁可花钱上食阁和餐馆,也不愿为传统小贩美食多付几角钱。长期下来,小贩只能转而使用较劣质的食材、或是减少配料的分量,以应付不断上涨的成本。我们的偏见,不仅影响厕所的卫生水平,也可能打击小贩美食的总体素质;最终吃亏的还是食客。

小贩文化申遗在即,在我们把它推向世界舞台前,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下意识的偏见。在日常生活中,如厕和进食同等重要;推崇小贩文化,何不从尊重小贩中心厕所做起?

(作者是新闻中心特稿记者 xfhuang@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