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室内外
在安全成为重中之重的氛围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态很容易就会滋长,服役军人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避重就轻。这绝非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哀悼结束后,武装部队还是要站起来,捂住伤口、拍拍灰尘,然后拿起枪按照既定路线继续前进。
接二连三的伤亡事故,让国防部和武装部队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气压。对安全程序的检讨是必须的,但不管是舆论,或者是检讨后的举措,都不应传达错误信息。因为,冯伟衷在新西兰军训不幸身亡所引发的后续效应,不仅国人关注,周遭的一些国家也在观察。
其实,社交媒体上各种过激的言论是可以意料的,但无限上纲到反国民服役、反政策制度、反政府,就偏离焦点了。
2013年,为了进一步了解国人对国民服役的看法,当时的强化国民服役委员会(简称CSNS)委托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进行了一项独立的研究调查。
结果显示,新加坡人基本上对国民服役的态度非常正面且积极,有高达98.4%的人同意国民服役保家卫国,确保国家发展与繁荣。
且不论调查是否准确,国人对国民服役和武装部队的支持毋庸置疑。就是因为有那么高的民意支持,个人和经济成本那么高的两年全职国民服役和10年回营受训才能持续贯彻。也是因为有民意支持,政府可以每年拨出巨额预算给国防部,而国防部也更有底气放手订购动辄上亿元的战斗机。
现在如果民众开始质疑国民服役是否有必要,应不应该让战备军人承担某些职务,军训是否要调低强度与密度,不论对外或是对内,都可能发出错误的信息。
外交部前常任秘书比拉哈里(Bilahari Kausikan)最近在一个研讨会上就很清楚地指出,国人不可以混淆“国民服役政策”和“军训安全”这两个概念。贴近现实的军训至关重要,因为没有实训,就没有威慑力。
军训最吊诡的地方就是,越是以战争只是“如果”的心态训练,“如果”就会慢慢消失,“战争”就会大剌剌显现;反而,越认真训练,“如果”就会愈发壮大,抑制征战。
马来西亚的政府船入侵我国海域就是最真实的案例。要是没有坚实的军力,后续的外交谈判哪来的后盾?
另外有一些信息虽没那么直接,但是经过不同的解读与延伸,也可能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
武装部队在星期四的指挥官全体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指挥官要为属下士兵的安全负责,并对违反安全准则采取“零容忍”态度。这个指令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执行时要把握好分寸有一定的难度。
层层下达的军令,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最后落在底下负责监督的排长或班长身上,是否会演变成动辄得咎的反效果?
在安全成为重中之重的氛围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态很容易就会滋长,服役军人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避重就轻。这绝非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实,陆军有很完整的安全结构和机制,除了直接向陆军总长报告的陆军安全督查局(简称ASI),每个作战单位都有一个全职的营级单位安全官(Unit Safety Officer),在他之上还有一个旅级安全官(Formation Safety Officer)。
每个演习、野外军训,或体能训练都必须符合《安全训练守则》(Training Safety Regulations),就连游戏活动都要有白纸黑字的训练大纲,里面也须备有风险评估清单(Risk Assessment Checklist),还有一个安全官现场监督安全事宜。
这些军中安全框架族繁不及备载,事实上训练的时候,很多指挥官往往都要在安全步骤和实训之间寻找平衡点。
这次武装部队在发生事故后暂停所有演习、军训、跑步、步操、野外训练,以及个人体能测验、补训等剧烈活动,除了预防意外事故再次发生,我想更多是向国人发出武装部队郑重检讨的信息,也让军中各级士兵感受到事态的严重。
但如果沟通不到位,稀释了以往武装部队对训练的严格要求,安全与军训标准的跷跷板又会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组副主任 tingks@sph.com.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