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共享经济‘中场休息’?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大约两年前,每天回家的路旁开始出现共享脚踏车的身影。起初只有两三辆,过后激增到十几辆,不同颜色和型号的脚踏车歪七扭八地堆在一起,几乎吃掉整条人行道。

再后来,路旁的空地上画了一个黄格子,试图把脚踏车框起来,但不时有车停到格子外。最近几个月,黄格内的车逐渐减少。这两天,竟然一辆车也没有了。

即便是从来不看新闻的人,也能从这番日常景象中察觉共享脚踏车市场的变化。继oBike和ofo之后,摩拜上周也宣布撤出本地市场,原本如火如荼的共享脚踏车市场,转眼间已日薄西山。

共享脚踏车行业短短两年内经历的大起大落,不仅令许多市场人士始料不及,也暴露出共享经济模式的重大漏洞。譬如,当用户无法遵守契约,胡乱停车或是损毁车辆,就会为其他用户带来不便,甚至扰乱公共秩序,让政府部门来收拾烂摊子。再加上资本大量涌入这个新兴市场,令竞争演变为单纯的“烧钱大战”。直到把钱烧光,也没有找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共享服务中也有迹可循。以共享房屋为商业模式的短租平台Airbnb,就因引发扰民和破坏公共设施等问题,被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不少国家限制或取缔。主打共享办公室的共用工作空间(co-working space),正处于大肆扩张的“烧钱圈地”阶段,已被观察人士质疑它的盈利能力。

不过,如果因为这些问题而认为共享经济是必然破灭的泡沫,未免太过武断。至少共享脚踏车的确满足了许多人对“最后一公里路”的代步需求,Airbnb和共用工作空间,也为人们的出行和工作提供更多选择,并由此减少了闲置资源的浪费。

与此同时,一些共享服务已打造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共享汽车的召车平台Grab,以及共享送餐员的送餐平台DeliverRoo,都是脱颖而出的成功者。在共享脚踏车式微之际,还有多达14家业者打算提供共享电动踏板车服务,显示共享代步领域仍有发展潜力。让国人逐渐了解并接受这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并举一反三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或许是共享经济更大的意义所在。

与其说共享脚踏车是“泡沫破裂”,不如说它正处于中场休息阶段。在虎头蛇尾的上半场过后,巨星纷纷退赛,剩余的小业者得以从激烈的竞争中缓一口气,想想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没有了资本撑腰,也让这个新型行业从野蛮生长回归理性发展,探索更合理与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这段中场休息,不仅有利于行业自我调整,也让政府当局有机会检讨之前的经验教训,完善监管框架。以共享电动踏板车为例,陆路交通管理局就将业者试验经营的车队规模,从1000辆减至500辆,以确保这类代步工具能以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方式增长。

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时期,也曾出现全民上网的“.com”风潮,许多网络公司耗尽投资后相继倒台,资本市场损失惨重。不过,这股大潮也催生了不少真正的互联网巨头。如果没有当时浓郁的创业氛围,就不会有今天的谷歌、亚马逊和Netflix。如今再提到“互联网”,人们已经不再把它视为泡沫了。

随着政府提倡减少用车和提高生产力,以环保和高效为特点的共享经济在我国仍大有可为。与其对它敬而远之,不如抱着包容和开放心态协助业者有序竞争和创新。相信本地共享经济行业经过中场休息后,在下半场能有更精彩的表现。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jingche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