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道
说到艺术导览,一般人通常会联想起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展示的高端艺术品(如油画、雕塑之类),或是文化历史保留区里的独特建筑…… 但在一个“高龄”50岁的组屋区举办的导览,会有什么“艺术”可言?
基于好奇心的驱使,上个月报名参加了麦波申区的艺术之旅。原以为,这类徒步导览不外是走访区内的壁画、装置艺术或是历史建筑,然后等导览员像背稿般滔滔不绝地介绍完毕,就秀出手机大拍“到此一游”自拍照…… 结果,导览员只做了简短的介绍,即把麦克风交给负责项目的艺术家作进一步讲解,接着便邀请在场的每人一起动手参与创造展品的过程。这让大家始料未及,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反应。
导览团中有老有少,来自各个阶层和族群,起初还有点面面相觑,到后来都放开胸怀乐在其中。伸手拿起20几年来从未接触的画笔、颜料、彩色纸、剪刀和浆糊,许多尘封已久的记忆瞬间历历在目,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分钟的互动,却足以勾起年少时上美术课的美好回忆。
这个项目是国家艺术理事会——“艺放邻里”(Arts in Your Neighbourhood)系列活动之一。导览由非盈利组织“齐设计”(Participate in Design,简称P!D)以“众包”(cdsourcing)形式,透过与不同社会企业、非盈利团体以及艺术工作者合作,带动居民一同共创社区艺术。此举不但加强了参与者对社区的身份认同,也为每一件作品赋予独特的灵魂和意义。
导览共分循环路和阿裕尼弯两条路线,作品都以不同媒介和形式立体呈现。当中有纸雕艺术家Cheryl Teo与芽笼东老人之家的年长者合作,以团圆饭为主题,用纸浆作出精致的迷你3D美食纸雕。Cheryl凭借纸雕艺术走入年长者的内心世界,从他们对团圆饭的情意结,得知老人家最怀念的并非桌上佳肴,而是与家人和睦用餐的氛围。
另一社企Artsolute则带着义工、画笔和颜料,把麦波申湿巴刹对面的人行道转化成一幅巨型画板,而绘画题材源自义工们与居民连日接触得知的坊间故事。义工们还透露,当地居民怜惜他们得长时间在烈日下蹲在地上作画,还不时下楼给他们带来茶水点心,让这批年轻义工倍感温馨,也从中体验到昔日的甘榜精神。
多媒体艺术工作者Mintio更是跳脱艺术创作的既定框框,与Brighton学生托管中心和区内的小贩合作,设计了独特的儿童版小贩艺术企划,除了引领小学生发挥创意,利用小贩美食设计别出心裁的艺术创作,还把他们分批送往附近的熟食中心拜师学艺,向小贩们认真学习制作各种本地美食,并努力研发自创口味,同时还得学习理财、推销演讲,甚至连场地布置都让小学徒们一手包办,把循环路熟食中心的一角,变身为“迷你厨神”分享独家创意的园地。
如此丰富多元的社区艺术,有别于以往只是把艺术搬到邻里的做法,而是积极地通过艺术与社区搭建多层次的桥梁,除了增进不同社群之间的沟通,培养参与者的同理心(empathy)和赋能授权(empowerment),同时也让“外行人”能以更生动的方式接触艺术,意义非凡。
艺术本就源于生活。个人觉得,源于基层的街头艺术,虽然没有名家作品的加持,也没重金打造的展览,但平民艺术未必草根,如此不按牌理出牌的呈现方式,反而让人更想多看几眼。
(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 sufang@sph.com.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