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越:一个署名、一次道别、一场分享

本届新加坡大选期间,zaobao.sg实习生在直播室学习如何进行Instagram直播。(陈渊庄摄)
本届新加坡大选期间,zaobao.sg实习生在直播室学习如何进行Instagram直播。(陈渊庄摄)

字体大小:

忱草子

进入11月,又到了大专生前往各大企业实习,及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奖学金的高峰期。

今年的情况特殊,新加坡还处在冠病阻断措施解封第二阶段,估计不少大专生将在来临的学校假期展开“虚拟”的居家实习。

实习工作范围或许未变,但实习除了工作本身,更是年轻人体验业界脉搏、企业氛围、人际交流等软性职场特质的最佳机会,并凭此决定自己喜不喜欢、能不能胜任一份工作。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新闻业也是格外重要。记者能不能与受访者建立关系,并维持这些关系,有时就能掌握到新闻里最核心的东西。而不少新闻题材更是记者在茶水间闲聊时,迸发而出的。

庆幸新闻业属必要服务,今年新一批的实习记者仍可在新闻室,直接向资深记者学习、偷师,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

或许,这其中的一个小小举动,就可永远改变另一个人。

犹记得我第一次到早报实习,第一天是跟着一名资深前辈,采访一项卫生线的工作。在整场记者会中,我没发问,确切来说是根本不知从何问起,只能静静地坐在前辈旁,观察她如何发问和采集资料。回到新闻室,我只是整理几句语录。

小声问前辈,还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忙,前辈微笑着回复说:“没有了,赶快回家吧!”还记得下班时,前辈还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电脑,飞快地打着键盘,发出咔咔咔的声音。

第二天,翻开报纸,让我大吃一惊。这篇报道的署名上,竟然出现了我的名字,且还排在前辈的前面。事后我并没问前辈,报道主笔者明明是她,为何把我这个懵懂的实习生的名字挂上,还放到了前面。

很多年过去了,这位前辈已离开了新闻业,但这件事仍让我记忆犹新。是在乎,还是不在乎,或者恰恰是因为在乎而能做到不在乎,已不再重要。

在当今充斥着“关注我”和“点赞我”,不断刷存在感却容易油生焦虑感的热点速食文化中,只要回想起前辈当年的那个举动,它就像一股清流,缓缓地继续在我心里流淌着。

还有一年,申请到了早报的海外实习,有机会跟另一名资深前辈讨教。忘记是什么场合,只记得来到道别的时候,我不时回头看看。

但每次回头,前辈依旧纹风不动,站在那里向我挥手,直到连我眼角都看不到她为止。从此,前辈送人的方式,也成了我送人的方式。目送他人离去那短短几分钟,很实在、很暖心,我再也没有匆匆错过。

这几年,身份已对调成实习生眼中的前辈。每到年底,报馆还会组织一场分享会和新闻室走透透活动,供高中毕业生获取有关记者生涯、实习生活以及新闻从业奖学金的第一手资料。

看着台下近100双充满朝气的眼睛,总感到一丝羡慕,因为他们所能目睹的,已是一个工作更多元、节奏更敏捷、叙事更新颖的新闻室。

在分享会上经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是新闻业有没有前途。我想,从精神层面上追求新信息、好内容,以及锐观点,应该还算是一条人性定律。

另一个问题则比较个人:“我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的个性适合新闻业吗?”

尽管年底的分享会因防疫措施而无法举行,我的建议不变,若对新闻业或任何其他行业有兴趣,踏出第一步才会知道路是怎么样的。

总之,无论今年各大企业的实习形式如何,希望实习生勇往直前、满载而归。

(作者是新闻中心品牌与受众主任 sheny@sph.com.sg)

2020年至2021年度新加坡报业控股新闻从业奖学金已开放申请,有兴趣参与者可点击这里,前往奖学金简介和申请表格。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