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特选学校何其来

在2012年成为特选学校的南侨中学。(南桥中学提供)
在2012年成为特选学校的南侨中学。(南桥中学提供)

字体大小:

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新加坡的华文小学约有370所,学生人数占总新生人数82%。新加坡独立后,报名念华校的人数逐年递减;到1977年,报名1978年入读华文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只占全国新生的10%。许多华文小学因收不到学生而关闭,这自然影响了华文中学的生源。

时任总理李光耀看到这一点。为了保留华校的优良传统,于是做出了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设立华英双语并重的特选中学。(见《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的第四章《时势造就了特选中学》)。但即便教育部给特选中小学在设施及师资方面提供额外的帮助,许多家长仍然对特选学校没有信心。结果从1979年到1983年,进入特选中学特别源流的学生还是逐年减少。

当时特选学校的校长都知道,要生存,唯有拿出成绩来。果然,在他们的努力之下,1983年普通水准会考放榜,九所特选中学学生考获三科及格率达94%。1992年,教育部首次根据会考成绩给全国中学排名。在评定的“十大”中学中,特选学校占了六所。这样的傲人成绩,不是凭空而降的,更不是不劳而获,而是历届校长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以及全校老师的执着坚持,上下一心,才取得的成果。可见,特选学校“起死回生”,成为名校,背后有着一段辛酸史,一路走来,崎岖曲折。

建国总理李光耀在《我一生的挑战》(第102页)中强调,特选学校肩负着为新加坡培养双语人才,以及传承华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挑起为华文教育薪火相传的重任。2013年11月19日,总理李显龙在为重建后的圣尼各拉女校主持新校舍开幕礼时也强调,特选学校在适应社会和时代变迁的同时,依然保留华校的价值观与专长。它们将继续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总理也在现场挥毫,写了“饮水思源”四个字,并呼吁在场的学子未来取得个人成功之后,要记得回馈社会。

历任特选学校校长都紧记两位总理的心愿,也知道自己身负重任,从不敢掉以轻心。他们努力了40年,岂能让这个学制辛苦栽培出来的年轻人大呼“取消特选学校不可惜”,甚至否定特选学校在“保留传统华族文化并培养双语能力”方面的努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