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少考与多学

字体大小:

教育部改革频密,最新一轮措施更是令人瞩目。据报道,教育部将从2019年起,视年级而定,全面或部分取消学校考试和计分测验,以腾出时间让学校规划课程。此外,成绩册不标示名次,只列各科分数整数、学生操行等级、个人素质评价、级任评语和参加的社区与课程辅助活动。

针对此次改革,民间反应不一。《联合早报》刊登的读者投函多数表示赞同,但有些专栏文章与名家漫画则反映了家长的焦虑与对策。以漫画为例,何汉聪的一则《长话简画》就塑造了两种对立形象,一名成绩不好的学生因成绩册没列排名而沾沾自喜,身旁的家长则横眉怒目;一则蔡新友的漫画更刻画了三种形象,一名怕输的家长把成堆的补充作业推到补习教师与幼童面前,补习教师暗自思量,幼童错愕惊慌。

长久以来,由于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升学与就业,学生面临考试时,压力特别大。此次改革有望减轻学生的压力负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压力也是动力,压力减轻,学习成效会否大打折扣,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次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小一与小二,所有考试与计分测验完全取消,学生或可比较轻松地度过两年时光,享受学习的乐趣。不过,小一、小二是打基础的阶段,基础不牢,日后学习恐怕会困难重重。

以华文为例,这两年该学习的字词少说也有一两百个,如果不好好掌握,到了小三将难以应付。因此,平日的听写与作业千万不可减少,教师的督促也丝毫放松不得。

至于腾出来的教学时间如何善用,笔者谨提几点建议:

一、汉语拼音原本在小三才教,1990年代提前至小一,低年级华文课本也全文注音,优点固然立竿见影,但缺点也陆续浮现。最明显的缺点是:借助注音,学生可以读出字词;缺少注音,学生认字就有困难。这种过度依赖注音的现象极为普遍,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指导。笔者认为,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多用没注音的短文作为补充教材,加强学生的认字能力。

二、今日,一般华族家庭用语多是英语,因为接触华语的时间少,好些学生的华语表达能力相当弱,对于教师的问题听得懂但答不出,于是干脆用英语回应,所以口语能力的训练也是当务之急。教师教学时或可多提问,指名学生个别回答,如此既可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学习进展,也可乘机纠正读音与句式,可谓一举数得。

三、政府倡议终身学习,用意至善。终身学习与阅读离不开关系,阅读习惯也应自小养成。我国一些特选小学,如培群学校把《弟子规》与几首浅易古诗列为低年级学生的华文辅助读物,教师更规定学生限时阅读若干本富有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华文故事书,效果显著。非特选小学若嫌《弟子规》与古诗难读难懂,可在市面上寻找合适的读物。教育部课程组专家或应推荐阅读书目,供学校参考选购。

四、学生成绩册保留操行等级与个人素质评价等项,可见教育部十分重视学生的品格修养。目前,《好品德好公民》课本已经重编,内容也很完善,但每周只有一两节课。如今既然有多余时间,应可善用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道德教育首重实践,学校或可考虑组织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如“校园用手劳动”“参观邻里社区”等等。

教育是百年树人大计,改革必须计划周详,权衡得失。“少考多学”是创新与睿智的策略,如果实施成功,势必在我国教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