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滑手机 习华文

(示意图)
(示意图)

字体大小:

几个月前,因机缘巧合,与失联近40年的中学同学联系上。通信科技的发达和互联网上的人肉搜索,竟然把全班同学几乎都找到了,并在微信里建立了朋友圈,大家在圈里天南地北北聊得不亦乐乎。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这群末代华校生,在朋友圈里坚持以华文交流。

30多年来,华社常感叹本地华文水平每况愈下,加上近来好几个让人啼笑皆非、莫名其妙的翻译错误,更是让爱护华文的人痛心疾首。

11月11日晚的空中访民情节目,嘉宾谈到如何创造一个讲华语、多用华文的大环境。嘉宾也不只一次提到如何提高华文水平,对新加坡式华文不要妄自菲薄,也希望更多人能用华文来讨论更深层次的课题。通讯及新闻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也对本地华文的前景表示乐观,更提出要善用民间的资源。这一切都让我深感鼓舞。

我常自嘲华文只有初中程度,中学时各科都以华文授课,到了高中则改成各科以英文学习,也没修华文理解与写作。工作后更是甚少用华文,把华文都荒废了,连写几个字都有些困难,经常提笔忘字,汉语拼音也不熟。这几个月来,因为在微信朋友圈里坚持以华文交流,加上老同学的鼓励,华文的任督二脉渐渐通畅,想借此文分享这些日子重拾华文的经历和建议,抛砖引玉。

说白了,语文就是要多用。

一、手机:现在的手机功能强,不论是拼音、手写或语音,加上联想的功能,已能很好地支持华文输入,使用华文的机会和场合大大增加了。大家不妨尝试以手机和家人朋友沟通时,尽量用华文。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习惯,甚至别扭。大家可以从“谢谢”“再见”等小处做起,慢慢适应,或华英并用。家长和华文老师更可以鼓励孩子和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用手机时以华文沟通。

二、建立微信朋友圈:我觉得家长和华文老师可起带头作用,为家人和班里的学生建立朋友圈,互相鼓励,推广华文的使用,学习生字,增加词汇量,使语文的学习和应用生活化,而不只局限在课堂上。

三、错别字:手机的联想功能日益强大,但有时也会不小心出现错别字,如尽然和竟然、勿忘我和忽忘我等等,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学素材,由家长和老师及时疏导,必然事半功倍。

四、儿歌:网上有很多经典儿歌视频,如《踢毽子》《坐火车》《小白

船》《小铃铛》等,都是我们小时候学习华文的养分,中文字的美妙都在歌词里,而且是一种无痛学习,潜移默化。

五、拼字:网上流传三国时周瑜、孔明和鲁肃的对诗,以突显中文字的美妙,如: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我们还以此为蓝本,创作了一首对诗:有丝便是绣,无丝也是秀。去掉绣边丝,加金便为锈。宝刀不用要生锈,华文功力大家秀。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教材,可供教高年级的老师参考。老师也可带领学生尝试创作。当然网上还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和点子。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