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华文教师多讲华语责无旁贷

作者认为,在特选学校的华文教师,有先决条件推广华文的学习,不必因此感到畏惧。(档案照片)
作者认为,在特选学校的华文教师,有先决条件推广华文的学习,不必因此感到畏惧。(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读毕《联合早报·交流站》1月31日刊登袁忠君的《小学华文教师态度和思路的商榷》文章后,我感到心惊和心寒,内心产生不少疑问:为什么在华文课程说明会上,华文教师全程用英语解释?

是因为英语是官方规定的学校用语,是因为担心家长听不懂华语,或是因为老师没有足够的华语能力表达重点,还是因为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英语比较方便?

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多年来,官方和民间团体都努力不懈地推广华语,规模大的有推广华语理事会和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他们都大费周章,绞尽脑汁举办各种活动,呼吁华族子弟重视华语,多学和多用华语。对此,特选学校的华文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以身作则,争取机会,多用华语。英文成为教学媒介语后,一周内只有区区几堂华文课,学生说华语的机会少之又少。站在第一线传授华文的教师不多用华文华语,难道只是拿起华文教科书时才讲华语吗?

我离开教育界多年,常听到一些旧同事相告,说现在的华文教师讲英语多过讲华语,在办公室如此,和学生讲话亦如此。在很多场合,我们常以方便为借口,全用英语,罔顾一切,以为英文是全国人民都应该懂的语文,除了大选时要讲一些华语和方言,其他时候讲英语就万事通了。

当年我在一所邻里中学任职,因为是政府学校,有不少非华族学生,在周会和升旗礼,我当然必须用英语讲话。家长会我则分开两次举行,华语和英语各一场。因为我发现华族家长中有很多只有小学教育程度,不谙英语。而在英语场,我请马来族和印度族老师把我的讲话重点印成马来文和淡米尔文通告,也请他们坐在台上回答非华族家长的提问。这么做可能费时费力,但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也表示对各族家长的尊重。

后来,我被调去初级学院工作。在第一次学院颁奖礼后,一名非华族学生来到办公室挑战我,理直气壮地说:“这里是学院,院长不应该讲华语。”原来我在致辞开始先用华语说概要,惹他生气了。我心平气和地说:“我已经告诉过你们学院的建校历史,你们今天能够享受完善设备和崭新校舍,都是一群热心教育的华族人士筹款建成的,我有责任保留和传承他们的语言文化,不能忘本忘恩。但我对各族语文一视同仁,积极推广。你也应该读好自己的母语,并引以为傲。”

我国有四大种族。建国以来,华巫印英四种语文都是官方语文,讲任何一种都是合情合理且合法的。我们庆幸有保留母语和学习母语的机会和权利,为什么不多学多用而选择放弃权利?

记得在教育制度大改革的1980年代初,我任职的学院是传统华校。院方曾担心学院的华文味太浓,难以吸引英校生,所以曾尝试要“去华化”,减少一些华语戏剧、佳节庆祝活动等。我直言不讳地告诉上司,如果我们跟其他学院同一个模式,同一种风气,学生又何必选择这里?办学就是要办出特色,教育部设立特选中、小学的原因也在此。不要同一个模式,让教会学校、特选学校、自主学校、自治学校及国际学校等各自发展,各取所长,培养千姿百态的新一代。

在特选学校的华文教师,有先决条件推广华文的学习,何乐而不为,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