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为什么不该随便送书?

本地一场新书发布与签名会,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读者。 (档案照片)
本地一场新书发布与签名会,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读者。 (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去年我开始参加本地一些作家活动,慢慢认识了不少作家前辈。本地写作圈有一个不成文规则,圈内人不买对方的书,至少平辈人之间互不买书。那谁来买书呢?多数是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某日,我的中国南京大学学长突然私信我,要我送他一本我的新书。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的书都是送人的,所以我必须送他。我告诉他,我的书没有得到一分钱赞助,而且售书所得都捐献给国际儿童基金会,如果还来跟我“要”书,这和搜我钱包直接拿走几十新元有什么区别?

当然,对于一些自己尊重的老师、作家前辈、批评家,我们应该主动送书给他们。现在请人批评比请人表扬还要难,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新人必须有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读者的检验,并悉心听取批评家的评论。

对于一些写作人耻于卖书,我有一些看法。

新加坡艺术理事会、图书协会和一些民间团体等,为了支持本地华文文学创作和出版,经常给予赞助。这些赞助对写作人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缓解写作人经济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也相当于给自己做广告,毕竟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得到政府或民间机构的认可。

然而,本地图书却因此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写作出版不容易,谁不想把出版成本降到最低呢?压低成本,粗制滥造的现象变得普遍。有些图书不是内容不好,而是形式太恶劣,令人无法投入阅读。加上本地缺乏出版行业的专业人士,从设计排版到编辑校对,我们的水准都和世界先进的图书出版相去甚远。这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没钱,图书质量越差,越卖不出去,只能送。这使得一小部分精心制作的图书也无法进入市场。

绝大多数写作人无法接受一些事实,图书一旦进入市场就是商品,应该有基本的商品意识,比如包装、营销策略和推广计划,接受“形式就是内容”的理念。总之,我们得接受不注重形式的书籍很难吸引读者青睐的残酷现实。

我非常反对随便送书。大量送书的人,心理上和经济上都没有负担,只要有人赏读就好。然而,从读者的角度来思考,书来得太容易,加之装帧粗鄙的书,有些还没到读者家里就被丢在路边。我看着那些被随手丢弃的书籍,心里都是悲伤,它的生命被作贱了。

我告诉自己,凡是认真出版自己作品的写作人,我只要还有喝一杯咖啡的钱,就一定去支持这样认真努力的人,能参加的新书发布会我都去,无论新老作家我都支持。自己出版图书时,绝不粗制滥造,宁可少出版或者不出版,一旦出版,就要力求精美,要让内容和形式在同一层面,并以最完整恰当的形式呈现自己。这才是尊重自己和读者的最基本表现。

我尽量不逢人就送书,这完全和金钱没有关系。我很爱钱,但我不吝啬付出;我努力付出,但我不免费作贱自己的创作和辛勤劳动成果。有人说,这样你会得罪很多本地大老,要懂得入乡随俗,不然得罪了人还怎么混。

是的,人应该入乡随俗,特别新人应注意不要得罪了众人。但是人生短暂,要做一点什么事情都不容易,而且无论做什么或者怎么做,都会有人“被得罪的”。当我们无法取悦每一个人时,最不应该得罪的人是自己。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的人,又如何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