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让筷子文化再次发扬光大

字体大小:

午餐时间,熙熙攘攘的熟食中心不难观察到各路老饕何等尽兴,津津有味地享受本地小贩美食。这天,我正呷着一杯浓浓的咖啡乌,看到隔壁桌一群上班人士,边吃边攀谈。其中一个华族小妹子手拿双筷,吃着一碗热腾腾的肉脞面,但筷子交叉,让我看得有些别扭。

小时候,父亲总在餐桌上不断灌输我们三兄弟正确的筷子使用窍门,起初兴味索然,觉得筷子不外是拿来吃饭的玩意儿,能够夹起食物便是,何须管他正确与否。所幸父亲坚持,经过反复练习夹鱼丸、豆腐等高难度的食物,我们驾轻就熟拿起筷子以正规的方式夹食用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把这瘦细的两根小棒子视为把饭菜送入口的餐具罢了。

随着年纪稍大,我对筷子作为我们华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甚感兴趣。上网搜查,不难找到关于筷子文化的文章及历史背景。筷子还被称为中国四大发明以外的国粹之一。看了一个非常有意义、关于筷子文化历史的视频,颇有感触。

在新加坡,华族文化的传承面对巨大的挑战和流失的局面。各界近年来不遗余力,大力推广华文和华族文化,值得赞许。然而,较之戏曲、书画、语言等文化载体,筷子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似乎被忽略甚至遗忘。相信是因为许多国人只把它看作是一套难以驾驭的餐具。但试想,一双简简单单的筷子,可是承载了华族温文尔雅的情操。

古人都是用手抓食的,而火的发明和使用,让人无法再赤手拿起一抔热烫的食物,必须使用工具将其送入口。先有筷子还是先有刀叉,看法不一。在烽火连天的时代,各国剑拔弩张,我认为古人极有可能将兵器铸成较小、适合拿起盘中飧的器具。看看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刀叉,形状就大致保留了十八般兵器的大刀和三叉戟。

或许我们老祖宗不甘使用在形象上如此血腥暴力的刀叉进食,便设计出简约委婉的筷子,不但善于夹、拨、挑、撒等多样动作,而且无论在画面感或意境上也显得更加唯美。

使用叉匙来吃一盘饭的确比较轻松,但圆桌上的一碗一筷更代表了华族文化修养与精髓。各华社组织或单位,甚至学校,不妨考虑办些宣传活动,让年轻一辈重新了解筷子的文化和正确使用,让这个两根小棒子再次发扬光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