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读《李光耀回忆录》谈“走自己的路”

中文版《李光耀回忆录1923 - 1965》(左)与《李光耀回忆录1965 - 2000 》(右)。(档案照)
中文版《李光耀回忆录1923 - 1965》(左)与《李光耀回忆录1965 - 2000 》(右)。(档案照)

字体大小:

《李光耀回忆录》(中文版)分上、下两册,上册辑录1923年至1965年的往事,初版于1998年9月16日;下册偏重谈论1965年至2000年的治国方略和哲理,初版于2000年9月16日,上下两册的出版都配合庆祝李光耀的生日。

“走自己的路”是下册的第一章。李光耀在序言第一段明确指出:“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把国家的稳定、增长和繁荣视为理所当然,是我写书的动机。我要让他们了解,这个没有天然资源、面积只有640平方公里的小国,要在比它大,而且都推行民族主义政策的新独立国家包围的环境下生存,是很不容易的事。”这是语重心长和发人深省的远见卓识。

许多国家纵然想“走自己的路”,也未必能从心所愿,经常会遭到外来势力从中作梗;即使已经走得平稳扎实,也可能被对自己看不顺眼的国家推翻(有不少现实例子)。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加坡能不受外界干扰,走了54年自己选择的路,可说是很幸运的。而外界的无理取闹,经常发出不合情理的指责,我们大可当作耳边风,或者一笑置之,或严词驳斥以正视听。当然,外在势力仍可能暗中随时伺机而动,那就必须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惕,以免几十年的成果毁于一旦。

自1965年8月9日被逼离开马来西亚起,新加坡就不得不“走自己的路”,如何把坎坷不平和布满荆棘的茫茫前路变成康庄大道?李光耀在《回忆录》中有明确的忆述,其中包括:一、争取世界各国承认新加坡的独立,加入联合国;二、积极建军,保卫国土;三、发展经济,让人民维持生计(当时的失业率高达14%)。这充分显示出“万事起头难”,而接下来的几十年也让国人感受到“路是人走出来的”。

在谈到建国伊始“最头痛的经济问题”时,李光耀的结论是,“城市岛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非比寻常,为了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做出非比寻常的努力,使我们的人民更团结,更刚强勇猛,更有适应力,工作效率必须比邻国高,成本却比他们低。他们一心要绕过我们,取代我们一直扮演的区域转口角色,我们必须与众不同”。李光耀用了好几个“必须”和“更”,凸显其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更昭示他对国民的强烈使命感。

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李光耀和他的建国团队都具备大无畏和破釜沉舟的精神,高瞻远瞩,勇往直前,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走自己的路”说来容易,如何落实却煞费苦心,对内必须争取全体国民的团结和信任,对外则必须施展既有原则又灵活平衡的外交造诣。有句话“弱国无外交”,但我们已证明渺小的国家,同样能与世界各国“广结善缘”。

《悉尼先驱晨报》于1965年8月10日写道:“三年前,新加坡独立是行不通的概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依然是行不通的。”《星期日泰唔士报》(1965年8月22日)的“预言”则是:“花费超过1亿英镑建成的英国基地一旦关闭,新加坡的经济将会垮掉。”这一切冷嘲热讽或无情咒语,并没有让新加坡倒下去,我国在许多领域的表现反而令世人刮目相看。

新加坡“走自己的路”已超过半个世纪,当今世界因为科技创新、资源短缺、人口增加、许多国家民心散乱、世局动荡不安等多种因素,使得“往前走”面临更多挑战,也变得更艰辛。有鉴于此,全国上下在“往前走”时,还必须伺机“弯道超车”,出奇制胜。毫无疑问,对内关心民瘼,倾听民意,延续建国先驱的奉献精神,争取强力的支持,创造最大的治国效益,必能确保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