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抛开对人文科系偏见

从最近国大中文系招生困难,或公共服务奖学金得主选修佛教研究而遭公众质疑批评的事件,一再显示社会对人文科系的偏见与狭隘眼光。(档案照)
从最近国大中文系招生困难,或公共服务奖学金得主选修佛教研究而遭公众质疑批评的事件,一再显示社会对人文科系的偏见与狭隘眼光。(档案照)

字体大小:

最近又到了本地大学毕业典礼季,母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的面簿社群多了许多照片,学弟妹穿着毕业袍,站在华裔馆前的三四级阶梯上,一字排开与中文系教师合影。完成毕业的仪式——大家将四方帽抛向空中,然后坠落地面,有一种集体“失业”的错觉。不可否认,毕业后首先要面对的现实是,就业市场对中文系专业的直接需求极为有限。

2015年大学毕业后,我顺利投入职场,工作已四年。相比其他中文系毕业生,很幸运地能在重视华文与文化、富有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工作与学习,故能学以致用,发挥所长。

很多人不解,为何在新加坡不修读更“实际”“主流”的科系而读中文系?回想当初申请大学时,中文系是我的第一志愿,只因它是我所爱并且擅长的,身边有不少同学和我一样;大学时期,我也认识许多其他科系的同学选修中文系的课。对我而言,读大学是为自己而读,非读给外人看。但身边更多的例子是,即使向往人文艺术领域,却仍旧选择所谓“有用”的科系。

在中文系修读新马华人史,才了解到我们所在的云南园,曾经是东南亚第一所民办的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我在马来西亚能接受华文教育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华社先贤努力争取,这一代人多年来承担坚守的结果。现今新加坡华文的困境其来有自,从华文科目在中小学体系节节败退,乃至中文系在大学体系内无足轻重。虽然教育政策不断调整,但新加坡始终是以英语为主的环境,而个人具备以华语沟通、书写、逻辑思考的能力,并不被视为是一种成就。无论说得多冠冕堂皇,大环境展现给学生的是,华文作为母语科目之一,修读高级华文是增加升学优势的策略,重要性则见仁见智。

从最近国大中文系招生困难,或公共服务奖学金得主选修佛教研究而遭公众质疑批评的事件,一再显示社会对人文科系的偏见与狭隘眼光,即人文科系无法带来实质效益;相对而言,数理、经济、商企、工程科系的价值更高。经年累月所形成的价值观,以致人们以僵化的思维去看待大学科系的选择。

最近阅读《21世纪的21堂课》,引发更多的思考。自工业革命揭开序幕以来,20世纪工业发展依靠“大学工厂”产出各个专业领域所需的人才,普遍认为人自身价值取决于一纸文凭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影响力。然而,机器人学习使得情势改变。我们无从得知,2050年的就业市场会是如何。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提醒:我可能要告诉孩子,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所谓的“铁饭碗”,早已开始生锈。

在这个资讯科技和生物科技双重快速变革的时代,就业市场和个人职涯的波动将不断加剧。就算是最热门的科技行业,无人能保证前景永远光明。考取“有前(钱)途”的科系文凭,就等于拥有成功人生的迷思,已不再能被奉为圭臬。若总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或从僵化的职场发展思维来看待自身价值,中文系的收生情况是不可能改善的。

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云南园草地上刻着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力争上游”,虽然老生常谈,却是一生受用的精神。无论是什么科系毕业,处在什么阶段,保持好奇好学,开拓视野,不断让自身思维升级更新,才有可能在这浮世中安身立命。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