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少一点惩罚 多一点教育

体罚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通过教育感化才是良策。(示意图)
体罚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通过教育感化才是良策。(示意图)

字体大小:

当教师的朋友最怕学生顽皮捣蛋,搞乱秩序,影响课堂教学。

一般上,小学生都好玩爱闹,喜欢发出噪音,低年级学生尤甚。但教师只要神情严肃,把音量提高,班上就会静了下来。

对于特别爱玩闹,又屡劝不改,责骂无效的学生,教师通常会另找解决途径。较常用的方法是给他们额外的工作,例如协助擦白板、排好桌椅、分发簿子,甚至当小组组长等,再找机会赞美几句。此举不仅能消耗学生过剩的精力,也可让他们获得些许成就感。

如果学生严重违规,教师就会训诫一番,再呈报训导主任处置。校方除了通知家长,犯错学生有时还得接受体罚。教育部明文规定,如要体罚学生,藤条只能隔着裤子打屁股,不可打其他部位,以免学生受伤。近日报章就有一则学生因体罚而受伤的新闻,引起各方关注。

据说有些学校因担心体罚时伤到学生,特地在受罚学生的屁股放一本簿子,藤条就打在簿子上。训导主任执行体罚时,还挥动几下藤条,让藤条发出的声响起着威吓作用,可说是用心良苦。

不过,体罚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通过教育感化才是良策。

最新出版的华文课本《欢乐伙伴》小五下册有一篇课文《打架》,叙述老师处理学生打架的过程。文中的老师把两个肇事学生关在办公室里,要他们深刻反省。四个小时后,两个学生和好如初,还乐融融地下起象棋来。

由于老师的处理手法相当特殊,两名读者先后在《联合早报·交流站》发表意见。一名读者认为老师的处理方法不符合本地国情,根本行不通;另一名读者则认为这是教育的艺术,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我成长。平心而论,两名读者都言之有理。

教育部采纳这篇改写自名家的作品做为课文,必然经过深思熟虑,相信也认同文中老师的处理方法。进入新时代了,教学法得创新,处理纪律方式也不能守旧。多尝试,多变通,才可以取得成效。

相对而言,中学生的纪律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在某些班级,学生不爱学习,喧哗吵闹,经常顶撞与冒犯老师。此外,校园涂鸦、霸凌同学的事件也时有所闻。这些问题让校方费尽心思,伤透脑筋。如何在教育与惩罚之间取得平衡,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说来很有意思,这些给学校带来诸多困扰的学生毕业离校后,却能心系母校,感恩师长。在校庆日、教师节或校友聚会上,毕恭毕敬,向老师请安问好的,往往就包括许许多多这样的学生。可见人性是善良的,多么顽劣的学生也有觉悟的一天。

人性本善,学生在校行为不检,只是良知暂时迷失,校方应设法让他们改过自新。我想,较为妥善的处理方式或许是:少一点惩罚,多一点教育。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