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从“罗惹华语”到“华语通”

作者认为,国人说的华语,正是“罗惹”式的语言。(档案照片)
作者认为,国人说的华语,正是“罗惹”式的语言。(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罗惹(rojak)是一道混合了蔬菜、水果和油条的南洋沙拉,淋上浓稠的虾膏酱料和花生碎后搅拌均匀,吃在嘴里是美味可口。有趣的是,我们说的华语,不就是“罗惹”式的语言吗?这已是我国的普遍现象,也是我们的语言特色。

很多国人的发音不完全准确,例如华语念作“huá yǐ”、老师念作“lǎo sī”、医院念作“yī yàn”、吃念作“cī”或“cì”。有趣的是,把“这样”念成“酱”,发音二合为一。还有,“为什么”和“做什么”能用“做莫”代替。

用词和句子参杂了方言或英文,比如“我很‘显’”“我要喝bubble tea”等。另外,语序颠倒的也时有所闻,比如“你去先”。尤其是年轻一代,讲华语时中英参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或许是受到英文主流教育的影响,而华文只是单一的科目,使得讲华语的机会少之又少。

一转眼,“讲华语运动”已迈入40周年,李显龙总理在10月22日举办的周年庆典上致词时指出:“目前,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听得懂华语,也会讲华语,虽然有时候说得不太流利。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新加坡的双语优势正在相对减弱。”的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本地语言环境来看,要让国人广泛使用华语、以华语为主要的沟通语言,相信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虽然推广华语理事会推出了新的口号“讲华语,我也可以”,但这是无法立竿见影的。

本地大多数华人确实听得懂华语,只是在说方面得加倍努力,我们应给予更大的鼓励和信心。有些人不介意说“罗惹华语”,认为这样非常本土化,很有亲切感;有些则为了面子,干脆不讲华语。

我们要鼓励国人多讲华语,迈向“华语通”的道路。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中国的普通话,学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普通话的定义在于“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于国情和口音不同,再加上我们的先辈大多都是南方人,因此书写方面可参考普通话的规范,说话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则应该力求道地。

换句话说,从长远来看,我们在鼓励国人多说华语时必须力求“华语通”,尽量做到发音准确,语序规范,少用“罗惹华语”。这么一来,当我们跟外国华人打交道时,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许多异族同胞已开始学华语,甚至可说是“华语通”,而身为华人,多讲华语何难之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