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地铁线选择穿越保护区反思

跨岛线全线建于地下。汤申路上段的私有化中等入息公寓LakeviewEstate前的草地,将是绕道路线其中一个工地和通风建筑的地点。(档案照)
跨岛线全线建于地下。汤申路上段的私有化中等入息公寓LakeviewEstate前的草地,将是绕道路线其中一个工地和通风建筑的地点。(档案照)

字体大小:

2019年,我们经历了亚马逊林火及延烧到今年初的澳大利亚林火。这两起绝非偶然的林火,是给人类展现生态浩劫的最佳示范。这两起灾难的教训,足可成为任何国家制定政策过程的借鉴。

有人说,地球不是我们向祖先继承下来的,而是我们向后代借来的。换句话说,我们预支了地球能提供的资源,让后人为我们买单。

新加坡处在比较安全的地理位置,不受地震、海啸、台风或自然灾害的直接威胁,但仍须防范火患、水灾和对抗从邻国飘来的烟霾。

新加坡土地有限,但高楼林立,好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目前,我国有五条地铁线,第六条地铁线会在不久后全面通车。即将兴建的地铁跨岛线将会在地底穿越中央集水区。在麦里芝蓄水池底下挖掘地铁隧道,难免给人一种不太妥当的感觉,因为任何触及大自然的举动,都会造成牵一发动全身的局面。

据报道,自当局宣布兴建跨岛线以来,已咨询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以便综合不同人士所关注的事项。建筑地铁时降低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是各界人士的期许。

中央集水区的麦里芝自然保护区可说是城市的绿肺,这块森林也孕育了不少动植物。可以想象,任何工程必定会发出噪音和灯光,机械会排放废气和造成土壤震动。为了把这类影响降至最低,地铁隧道会深入地底70米,相当于25层楼组屋。然而,万一地铁系统在该隧道段发生事故,不知道当局是否有任何应对措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帮助乘客脱困?

深入自然保护区地底的工程若导致自然生态发出警报,我们是否可以在第一时间正确解读并做出适当的回应,值得深思。

我们似乎已经非常能够配合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变迁,以及个人所须做出的调整。这类调整一再触及可容忍的底线,让我们不断向发展妥协。然而,自然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后果是让人担忧的。修复自然生态不是在公园种一两棵树那么简单,此事关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

兴建跨岛线是否要直穿或绕过自然保护区,并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必须探讨这片土地是否可以负荷这类型工程,以及这类型工程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这种庞大、牵涉面广、影响深远的工程也许不会是最后一个,将来当我们又计划兴建某种庞大工程时,是否会把保护自然环境当作首要考量的因素?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自然保护区真的不多了,这类原始森林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写这篇文章不是要宣传环保意识,这工作留给内行人会比较妥当;也不是要引导舆论或挑战主流意见,或改变任何已经敲定的工程项目,只是想知道政府在做决策权衡得失的时候,是不是每一次都要以经济利益为优先考量。

在满足国人通勤需要以及省时省钱的前提下,地铁线直穿自然保护区的计划已势在必行。在做决定时,经济因素往往是最主要的考量,这是建国以来的生存法则。在权衡得失之际,我们往往做出务实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不应该以正确与否来看待。我们更须扪心自问,这是否值得,会否剥夺下一代的蓝天绿地。因为万一出错,很可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