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孩子因疫情被疏远怎么办?

作者说,与孩子谈“病毒疏远”,但不要期待一次谈话就能解决问题,要保持一系列开放且持续的交流。(档案照)
作者说,与孩子谈“病毒疏远”,但不要期待一次谈话就能解决问题,要保持一系列开放且持续的交流。(档案照)

字体大小:

2019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一些中国新移民家庭的孩子被朋友疏远(简称“病毒疏远”)。有些家长嘱咐孩子跟新移民同学保持距离,为人父母保护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少经世事,作为执行者,可能慢慢过界形成欺凌或歧视;作为接受者,不知应对,可能受到心理伤害。

首先,这种“病毒疏远”跟孩子遇到的其他问题一样,是人生阅历;正确对待则问题变机遇。其次,目前情况并不严重,新加坡社会包容,这只是危机下的应激行为。第三,“病毒疏远”可能涉及人际交往、欺凌、偏见等,这是始终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因素。父母支持孩子应对,也是帮助他将来独自面对问题,帮他成长为自信且有责任感的人,即融入本地文化,也保有母族文化自尊。

父母要关注孩子是否遇到“病毒疏远”。孩子出于各种原因,未必主动讲述不佳境遇,父母须做有心人,常与孩子聊在校的情况。若想听实话,应多倾听,少评论,少说教。父母可以直接问孩子是否遇到这种情况,并让他们了解父母会跟他们一起应对。关注孩子的情绪信号,如扭衣服、啃手指、不想去上学、友谊破裂、哭泣、焦虑、食欲下降、做恶梦等。孩子可能自然而然提到病毒、国籍等,及时给予反应,让孩子知道你愿意交流这些话题。有时大人对一些话题敏感,如歧视,孩子会感受到这是禁忌话题。

与孩子谈“病毒疏远”,但不要期待一次谈话就能解决问题,要保持一系列开放且持续的交流。谈话可传递信息,补充心理能量,正确解读事件,提供解决思路。孩子各不相同,境遇也不同,谈话方式千变万化。以下是一些谈话的思路:

一、告诉孩子真实情况,好的与坏的可能,视孩子接受程度决定告诉多少。

二、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很正常。

三、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设想对方为什么这样做?

四、引导孩子外部归因,即不是自己不好(保护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而是外面的情况变了,也不是中国不好(保护孩子文化自尊),而是病毒确实在中国暴发,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不好,更不代表孩子有中国文化背景不好。

五、我们怎么办?听听孩子的办法,父母可以提出建议。

六、与孩子保持后续沟通顺畅。

孩子面对欺凌或歧视时该怎么做?可以让孩子直接告诉对方,“你这样说很不好”。这个方法最简单,所有年龄的孩子都可以使用。也可以用“我”句式(“I”statement),这种表达情绪的说法可用于人际矛盾、欺凌、歧视等情景,例如“你说……让我感觉很难过或生气”。另外,孩子也可反驳或讨论,这须要孩子掌握一些事实,例如“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因为……”。孩子也可迅速离开,不再理睬对方;跟父母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倾诉;或向老师和其他信任的成年人求助。

就这次疫情事件,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并探索的话题很多,例如偏见、差异、换位思考等。成人带着人生阅历的分享,传递信息,也传递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孩子有机会发表观点,思考解决方式,对促进他们的知识和思维有益,也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病毒疏远”。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