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中医药真的被轻忽吗?

作者认为,大家应该庆幸,政府终于听到民意所在,准备放松对中药店的阻断措施。(档案照片)
作者认为,大家应该庆幸,政府终于听到民意所在,准备放松对中药店的阻断措施。(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好朋友质疑我为什么不支持中药店是“必要服务”行业的说法。

我认为,病毒阻断措施所界定的“非必要服务”行业,并非指这些行业“可有可无”,也不是认定这些行业“不重要”,更不是意味着这些行业对社会和民众没有贡献。此时此刻,“必要”是相对的,是以宏观权衡评估的结果。相信没有人会质疑阻断措施下必须暂停营业的娱乐、健身、电脑产品供应商等,是被忽略、受歧视或被认定为“可有可无的不必要商业服务”。因此,我不认同把中药店列为“非必要服务”,就是否定中药店价值与贡献的说法,更不是不理会人民对中药和中医的需要。

一般中药材,尤其是食疗相关的药材,其实销售的管道很多,不至于一夜之间无处可觅。一些中药店也及时作出反应,提供非门市的供货服务,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至于凭处方抓药用作治疗的,只要找到中医诊所或有中医驻诊的药店就能解决。虽然会增加采购的困难,但非常时期,连买菜买米都有麻烦,我们真的为了满足大家的“方便”,而放弃坚守防疫的努力吗?

很可惜,行业商会没有着眼于协助会员第一时间普及远程交易的细节,没有通过传统媒体向社会大众说明,如何通过药行采取的变通方式继续取得药材。商会一心为会员争取在4月7日阻断措施开始后继续营业,却未见邀请防疫专家一起商议和制定相对完整的可行配套,供当局审批。也许有,但不见任何相关信息在媒体或商会内部通讯中出现。

大家应该庆幸,政府终于听到民意所在,准备放松对中药店的阻断措施。可是如果疫情在社区传播没有趋缓,如果其他外在条件没有改善,如果全面评估疫情没有趋于平稳,只是民意压力就足以改变政策,这又岂是大家所要的领导团队?

许多评论和留言力指政府,尤其是不谙中文、不看中医、不通中华文化的政治领袖否定中医药,又是否合理?

新加坡中医药的改革,应该由前议员简丽中和曾士生说起。当年他们领导的小组,拟就中医药改革的白皮书,成就了日后本地中医药界的跨时代变化。中医由针灸师开始,到所有中医师都必须注册才能行医,政府对此做了严格的审查及考核制度,之后还定下医师必须继续延续专业训练,才能更新执照。中医首先以针灸进驻公共医院,然后有中医诊所获准在医院范围内开业。政府支持中医学术组织成立,发放每一名中医都可以申请的常年培训经费。中医界甚至可以申请研究津贴,资助中医专项研究。

中药界五大商团组织在2002年创立新加坡中药学院,前后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课程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办,政府大量津贴学员的学费,有人甚至可以获得全额学费补贴。2000年起,政府从药剂开始,分阶段登记和管制在本地销售的中成药,所有生产、进口和批发中成药的业务都须注册,得到相关执照才可以营业。政府对产品品质的要求逐年提高,直逼国际水准。在亚细安贸易谈判中,新加坡极力争取成为传统药物,尤其是中药这一领域的领航员。凡此种种,又岂是许多人口中的不尊重中药、不通中华文化、不喜欢中医药的指责?

人们不一定清楚行业的演变和问题所在。商会与其内心窃喜有很多同情者、为行业打抱不平的声音,不如为行业提供把危机化作转机的方案,带领行业自立自强。遇事当抢先机,遭难必求解困,方是行业之福,社稷所幸。当年沙斯肆虐,中药界反应及时,在曾士生督导下,向会员药店派发防疫宣传海报,配合国家要求,用两天时间完成召集会员,到卫生部参加五场如何安全防疫的讲座,协助推广全国职工总会倡议的“新加坡联络碗”方案。前事不忘足为殷鉴。中医药千秋伟业,尚待业界领导维续。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