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关于儒家伦理课程的一点看法

(图/Pexels)
(图/Pexels)

字体大小:

《联合早报·交流站》1月13日刊登了张汉泉先生的文章《建议孔教会重新出版〈儒家伦理〉》,提到上世纪80年代由建国总理李光耀倡导、新加坡课程发展署为本地中学生编写的教材《儒家伦理》。由此可见,公众对30年前的这套教材是认可的、是怀念的。

我有幸读了当年由刘蕙霞博士主持编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历时三年完成的这套教材。这套教材图文并茂,从孔子的时代讲起,到今天的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几千年传承和发扬的这套华人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呈现出来。即使放在30年后的今天,这套教材的内容也并不过时,从教材的编写角度来看,它是非常成功的。

它指出了人生的意义、修身的必要、为学的目的、求知的精神、道德的基础等个人成长的方向;也有父母与子女、手足情深、友谊的可贵、个人与他人、人民与国家等关系。此书不仅介绍了华族固有的道德和文化,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根源,也把适合新加坡社会的儒家伦理价值观灌输给年轻学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又有道德修养的人,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套教材本可以发挥它巨大的作用,只可惜当年被当成宗教知识的一环,昙花一现,留下太多的遗憾。

新加坡向来面临多元文化、中西方文化互相碰撞、各有影响的现实情况,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实,也要求我们培养更具政治智慧、治理智慧和经济智慧的年轻一代。儒家伦理本身有爱己及人的宽大精神,不但和各宗教或文化没有抵触,还能够和各宗教、文化相互融合。儒家伦理的魅力就在于它对一代又一代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国民的道德水准、智力水平和精神面貌层面的,也可以是国家治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趋向层面的。学习华文的目的并不局限于语言的交流和语法词汇的运用,还要努力理解并吸收华人悠久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品德教育,对于今天的社会依然是很有价值的。

如今,在新加坡有关儒学的活动和学习主要由民间团体主导,南洋孔教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工作,例如开办各种课程和讲座、成立孔子大学堂、推出《儒品》课程;但是受社会大环境所限,终究势单力薄。倘若政府能给予支持,把当年的儒家伦理课程重新引入中学校园,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当不无裨益。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