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一个公共交通经营模式的终结

字体大小:

以挂牌公司模式经营的地铁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实践,问题纷纭,可能不久之后即将走入历史。

这重要的一刻,可能会在10月份来临,到时,SMRT公司的小股东们必须在特别大会上投票表决,是否接受淡马锡控股的私营化收购建议。与会的股东中必须有超过50%同意收购献议,而这些投赞成票的股东所持有的股票总额,必须要达到在场股东持股的75%,收购才算成功,否则即告吹。

淡马锡的收购献议,是紧接在政府宣布和SMRT企业完成新地铁融资框架的谈判之后,显见这是政府要全盘改变地铁经营模式计划的一部分。这一新的安排如果获SMRT股东通过,最快会在今年10月1日正式实行。与此同时,陆交局也正在和经营东北线的新捷运谈商过渡到新融资框架的事宜。

根据陆交局和SMRT达成的新框架,SMRT股东未来的收益是有限的。因为,新框架引入了执照费措施,并把公司每年的税前盈利率顶限定在5%,如果盈利率低于这个标准,政府将调低执照费用,如果公司税前盈利率高于5%,它得将高达95%的多出盈利拨给陆交局。此外,地铁线路的经营权期限也缩短约一半至15年。

这样的安排,其实摆明让股东看淡前景,自然也增加收购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收购成功,SMRT就会除牌,宣告自2000年实行以来的地铁服务挂牌模式寿终正寝。这是一个长16年的实践和试错过程。可见一个政策要U转何其困难。

其实,早在2008年政府就已宣布了地铁融资新框架,并在2011年在新捷运经营的市区线采用。而大约就在新框架付诸实行后,陆交局和SMRT便启动了有关商讨,历经五年才达致协议。政府将以约10亿元向SMRT买下地铁列车和信号系统等营运资产。这一来,业者即能更专注于经营地铁服务和维修列车,而不必兼顾股东的利益。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多年前就已达致结论,挂牌模式难以为继,虽然理论上它是个相当理想的模式。一般上,上市企业遵循的是市场规律,基本上是力求利润最大化,以满足股东的高回报率欲望。但用在公共交通服务领域显然是行不通,或是无法长久持续的。业者除了须照顾股东的利益,还得积累足够的储备金用来更换新车和应付维修等开支之需,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

政府希望通过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加强地铁服务的管理效率,但考虑到公众的利益,又不得不限制地铁业者完全依照市场规律营运,比如不能随意调整车费,(这必须由公共交通理事会来定),于是业者只能从其他方面下手,设法增加营收,结果是顾此失彼,导致许多后遗症的发生,这些弊端在服务连续出现瘫痪事故后才逐一暴露。

有人也许觉得奇怪,香港地铁差不多与SMRT同时挂牌,至今似乎还营运得不错,为什么SMRT却做不到? 其中一个最大不同点,是香港地铁获得发展地铁站附近土地的权利,这成了地铁公司的一大财源。在我们这里,土地资源完全掌控在政府手里。虽然香港地铁公司发展土地所获得的利润,除了支持地铁的营运,最终还是回流到政府财库,但这是不是就是最佳模式,也是值得商榷的。地铁公司兼管土地发展,那也是一心二用,难保不会有一天发生问题。

不过,香港的经验说明,采用商业营运模式也并非一无是处。所以,我们看到,正在发生于SMRT身上的变化,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商业经营模式,实质上是改换一个模式。如果一切能按当局的计划进行,最终SMRT除牌了,淡马锡成了唯一股东,但SMRT还是以商业模式营运,形式就像已开始实行的巴士路线分包的做法,通过公开招标来决定营运权。所以,15年后SMRT是否还能标到东西线,南北线和环线的经营权也成了未知数。

除了地铁,巴士服务的挂牌经营模式也已经开始改变。把一些巴士路线捆绑起来分包出去,陆交局已作了两次招标,结果现有巴士业者新捷运和SMRT都无法中标。当所有巴士路线都实行分包之后,新捷运的命运又将会是如何呢?康福德高是否也会将之私营化?

无论如何,巴士服务挂牌模式和地铁一样已证明是无法持续的,否则政府也没必要在2012年注入11亿元巨资,协助新捷运和SMRT添购550辆新巴士,以加强两个业者的巴士车队阵容,之后又实行了路线承包制。很明显的,巴士服务挂牌制最终也将和地铁一样退出历史舞台。

盘点一下公共交通服务从私营化到企业化和挂牌化,之后又调头回归私营化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公共交通服务政策作了一次相当苦涩的尝试。这样转了一个大弯,虽不是完全回到原点,却也算费尽周折。现在,我们只能希望改革顺利落实,公共交通服务不再成为一颗烫手的政治山芋。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