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重建巴刹 展现效率

字体大小:

三更半夜一把大火,顷刻间烧毁了有31年历史的裕廊西41街第493座巴刹和咖啡店,毗邻的第494座组屋的咖啡店也遭殃,共影响50多个摊主的生计,也让许多远近居民和顾客顿觉若有所失,日常生活出现了一个难以填补的空白。

从报章事后访问一些受影响的小贩和顾客得到的反应来看,湿巴刹和熟食中心(以下统称小贩中心)这种与组屋生活俱来的社区设施,时至今日不但没有过时,还成了一般新加坡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现在冷气化的商场和超市林立,传统的以贩卖熟食、日常用品和鱼肉蔬菜的小贩中心,还是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小贩中心的设计与装置也须与时俱进。新一代小贩中心,一般不再像过去那样独立式存在,设计也相对新颖。比如,勿洛市中心巴士转换站原有的熟食中心,在转换站重建后,搬到一座高楼底层,和新的转换站及商场毗邻,面目焕然一新,但仍然保留传统熟食中心的特色。新的小贩中心,如今也和其他设施共用土地,既可充分使用有限资源,也方便居民。小贩中心的外观和形式可以改变,但对组屋区居民而言,不可不备的事实依旧。

裕廊西巴刹火灾引起居民的反响,又一次证明这一点。巴刹完全被烧毁,不仅多数直接蒙受损失的摊贩感到茫然和彷徨,许多附近居民和巴刹常客也都若有所失。摊贩习惯了在同一个社区内谋生,也有一群熟客,顾客们则各有所爱,长期光顾,和摊贩结下不解之缘。

读了有关报道,笔者不期然又回想起约30年前的选区往事。推算起来,也就是和裕廊西巴刹开始投入服务的时候,当时的国家发展部突然有了新的想法,认为湿巴刹已经过时,必须淘汰,并以所谓的干巴刹取而代之。

在那个时期落成的实龙岗新镇首当其冲,镇内只有干巴刹而没有小贩中心。这自然引起新镇居民极大不满,也因此使执政党失去了许多选票。更糟的是,当局随后还决定拆除在实龙岗路上段的林大头小贩中心,可谓火上浇油。尽管居民反应强烈,建新的小贩中心的多方努力却徒劳无功。

所谓干巴刹,其实就是普通的建屋局店面,试想那么小的空间,能容纳几个摊位卖菜卖肉?所以,干巴刹很快成为历史,但当局却不愿扭转不再建小贩中心的错误决策。因此,后来各新镇选区缺乏小贩中心设施的问题持续折腾发酵了近20年,在大选时也一再成为政治课题。错误决策者的“坚持”最终宣告失败。建屋局不得不恢复在新镇建设小贩中心。

这一错误政策的扭转,其实就是重新肯定小贩中心这种社区设施的重要性。组屋区有小贩中心和咖啡店,可以说是当初组屋区设计者的一大创意,它一来方便居民和众多的上班族;二来促进民众之间的交流,搞活社区;三来也可为一些有烹调手艺的人提供很好的生计。组屋邻里人口稠密,小贩中心和咖啡店,总是人潮最集中的地方,也成为组屋生活景观的一大特点。久而久之,组屋区必须有小贩中心和咖啡店,几乎成了每个居民的思想定式。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存在了30年之久的巴刹和咖啡店,一夜之间突然消失,对摊贩和附近居民的生活会产生多大的冲击。而在修复已明显不可能的情况下,迅速重建也成了不二选择。所以,建屋局、环境局等相关部门碰上这样的紧急状况,大可毫不犹豫给居民和摊贩一颗定心丸,向他们发出明确信号:会尽快就地重建。

说实在,危机也是良机,这样的意外,正是有关的行政部门向摊贩和居民展现效率,传达同理心,以及构建急民之急的亲民形象的好时机,做得好,摊贩会终生感激,居民也会额手称庆。摊贩和居民在睡梦中被惊醒,惊觉发生了天大的意外,无助感和失落感有多大可想而知。在这种危机时刻,他们自然会期待有关部门及时伸出援手,提出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案。

要把受影响小贩分配到其他小贩中心的空置摊位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因为,大家知道,摊位空置通常就是少人问津,生意不佳的地方。要建新的巴刹,肯定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建个临时巴刹也是明显的需要。而为了应急,其实也不必拘泥于是否该由受影响摊贩来分担建筑费的问题,急民之所急才是最重要的考量。

对建了百万单位组屋的建屋局来说,建个巴刹,可说是小儿科,建个临时巴刹也花不了多少钱。据报道,当局已决定在烧毁巴刹附近的篮球场建造一个临时巴刹,预计会在农历新年前完工,也就是约三个月时间,这是合理的,也展现了一定的效率。至少部分摊贩不必忧愁过年。

不过,建屋局或许还可把握机会,展现更大的效率和亲民作风。据报道,在原址建新巴刹,可能得花超过一年时间。以建屋局的实力和效率,加上调动资源的能力,拿出一个应急方案不是问题。若该局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重建工程,必能赢得一片掌声。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