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亚细安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字体大小:

1967年8月8日成立的亚细安,今年庆祝50周年。配合这个重要时刻,前外交官、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不久前出版《亚细安奇迹》一书,倡议维持区域和平的亚细安,应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尚未阅读此书,先读到《联合早报》的有趣专访。马凯硕显然是站在亚细安的立场自嘲式地这么说:“当西方指亚细安流于一个‘清谈组织’(talkshop)的时候,他们是在企图侮辱亚细安。我同意亚细安是‘清谈组织’的说法,但我是从赞美的角度出发。(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说:To jaw-jaw is always better than to war-war(谈谈总比打打好),这完全正确。”(4月23日《早报星期天》)

亚细安当然不是个清谈馆。马凯硕驳斥了亚细安只会空谈、不曾提出解决问题实际方案的评论,而且形容亚细安是仅次于欧盟的“世界第二成功的区域组织”。我们或可补充说,亚细安的重要性,其实正在与日俱增,不管是对其成员国还是对整个世界而言都是如此。

首先,在大国博弈格局已然改观的今天,亚细安可以扮演很重要的稳定器角色。亚细安是冷战时期的产物,那时把五个创始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拉到一块的是共产主义的威胁。那时候,四人帮把政的中国向外输出革命,南北越内战方酣大背景是东西两大阵营的冷战。亚细安的成立,取得抱团取暖的作用,也支撑美国继续保留在本地区的军事存在。

美军在越南败北后,越南雄心勃勃,先是侵占了柬埔寨,后又有继续扩张的企图。正是亚细安的努力,最终迫使越南退出柬埔寨,挡住了南下的红潮。亚细安的功能因而凸显。在往后的几十年中,亚细安所起的区域稳定器作用越来越大,受到举世器重。而在本地区长期维持稳定、平衡与和平的结果,是区域各国的经济获得起飞或长足发展的空间。

今天,区域地缘政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经济与军事崛起,颠覆了美国长期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中美近年来的博弈加剧,也明显的在摇撼亚细安的团结。这无疑是亚细安成立以来所面对的另一大挑战。个别成员国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考量,采取了有所偏颇的外交政策。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国家,尤其是东南亚的各小国,都有独立自主生存的强烈愿望,因此,它们最终也必将达到同样的结论,只有小国团结一致,不做大国的附庸,才是维护国家长远利益之道;向任何大国一面倒都不可取,因为这犹如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保持亚细安的团结,才能让这个区域组织继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

毫无疑问,在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亚洲和全世界都需要亚细安来扮演更大的角色,折冲樽俎,排难解纷,通过它过去50年来所建立的绵密的联络网和沟通平台,不断促成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做法,化干戈为玉帛。

比方,在南中国海的岛屿主权纠纷上,亚细安就能起很大的稳定器作用,包括促成与中国谈判协商,拟定具法律约束力的各方行为准则,避免中美两国的正面冲突。这不仅符合亚细安的利益,也符合中美与世界的利益。

不管是越来越有军事自信的中国,还是不愿退居第二的美国,都必须充分认识亚细安在新地缘政治格局中所能扮演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明智地让亚细安来扮演缓冲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美两国其实并非死对头,而是利益交织的两个大国,任何一方向对方示强,玩零和游戏,对彼此都没有好处。

任何一方试图拉帮结派,分裂亚细安,也不会有好结果,因为,当今世界,不会有一个民族国家会甘心受制于人。让亚细安保持团结,并扮演中立角色,最符合中美双方利益。在当前中国出现彰显势力倾向,而美国则出现一个变幻莫测的总统之际,亚太区域局势更需要亚细安的稳定作用。

其次,从亚细安成员国本身的利益看,也唯有团结一致,共进退,才最符合整体利益。小国为了各自的眼前利益,破坏团结,长远来说,其实是在自毁长城,最终难免会走上任人摆布的下场。

所以,眼前利益固然难以抗拒,但如何避免顾此失彼,甚或最终得不偿失,还是要仔细思量。若不顾原则和不顾全大局,不仅为世人所不齿,也必会引起本国公民的反弹。任何民族都不愿意受他国颐指气使,大小国家其实都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展望未来,亚细安该做的,除了继续发挥其国际角色,也须加紧内部的合作,比如,加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亚细安经济体拥有一个6亿人口的大市场,生机勃勃,各成员国经济之间也有很强的互补性,互通有无,相得益彰。所以,各国吸引外资的同时,不宜舍近求远,看不到本身的诸多有利因素。

马凯硕说:“每当出现一位新领导人,他开始时可能对亚细安可发挥的作用有所怀疑。例如,印尼总统佐科起初就对亚细安有所保留,但上任两年多后,他发现亚细安是重要的,变成十分支持亚细安。”这正是东南亚地缘政治棋盘上的现实。

我们必须感激当初构思出亚细安这个区域组织的一代领导人。他们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的魄力和远见,把这个原属四分五裂的地区凝聚在一起,避免战祸,促进经济发展,惠及后代子孙。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而后人也应继续为后人着想,延续亚细安的精神。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

前国会议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