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霸位”不能演变成霸道

字体大小:

人们在熟食中心、咖啡店或食阁“霸位”的做法,不知始于何时,但可谓于今尤烈。4月21日晚,大巴窑8巷小贩中心发生的“霸位”风波,也凸显了这类社会行为隐含的负面性,对于人口密集的都市社会来说并非好事。

涉及此案的是一对中年男女和一名76岁年长者。报章引述目击者的话报道,男女先是用一把紫色折叠伞留在桌上霸位,之后年长男子端着食物前来,询问站在桌旁等候的女子可否拼桌,但遭到拒绝。两人继而发生口角,女子随即打手机通知男伴,男伴赶到,直接故意从背后一肩膊猛力推撞年长者,使他失去平衡差点跌倒。

整个过程被人拍了下来,视频随即在网上疯传。于是网民开始热议,开始人肉搜索,并“乱点鸳鸯谱”,指男女是某银行的分行职员,银行被冤,查无实据。最后是警方介入,查明男女身份,以公共滋扰罪把他们逮捕。

类似这样的生活闹剧,其实已不知发生了多少次,只是一般多为轻微口角。这回的戏剧性特大,又多了社交媒体的热传,因而也引起较大的反响和讨论。讨论的课题包括像小贩中心这种公共场所,是否应该允许“霸位”的做法?

“霸位”这个方言词,指的是占位,但含义似乎还没有达到强占的地步,只是比别人抢先一步把位子占下来之意。做法则是非常新加坡式,通常人们是以某种物件占位,最常见的就是一包纸巾,一把雨伞,一个塑料水瓶,一条工作证绑带,或其他的随身物件。只要往桌上一摆,那座位或整张桌子就算是你的,别人不可染指,一旦有人动了,或不理会,就会被当成是违反了“潜规则”。

多年前,曾经出现小贩“霸位”的行为,有些小贩用类似的方法,把小贩中心内的一些座位给“霸”下来,不让不光顾他们的顾客使用。这引起公众的不满,小贩局因此也采取行动,在各小贩中心张贴公告,说明中心的所有座位都是公开的,可以随意使用,杜绝了小贩“霸位”的行为。

现在轮到食客“霸位”,环境局在答复报章记者询问时表示,当局并没有限制人们“霸位”。看来当局还没有介入的意思。但照理来说,小贩中心、食阁和咖啡店都属于公共场所,不是餐馆,不应有所谓“霸位”或定位这回事。然而,曾几何时,这已经演变成一种新加坡人特有的社会文化,甚至还因此制造出一个新加坡式英文词chopeing。

许多新加坡人似乎已经把这种“霸位”当作约定俗成,可以接受,并你行我效,蔚然成风。但在外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很怪异的行为。因为“霸位”而起争执,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则更难以令人理解,觉得我们新加坡人为什么那么不可理喻,竟会为了那么一点小事而大动肝火?这应是很值得我们自我反思的。

“霸位”虽然已成了多数人接受的做法,但明显有其弊端,比如把整张桌子占了下来的人,都各自分头去排队购食,座位长时间空着,等于剥夺了其他人可以马上使用座位进食的机会。单身到小贩中心进食的人,尤其会感到非常尴尬,一来是一位难求,二来是人们不喜欢陌生人“搭台”或拼桌。面对陌生人,“霸位”的人往往会下意识地抛出一句:这桌子是我们的。这难免引起误会和不快。

“霸位”之风是否真的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一些报章的随机调查显示,人们看法不一,认为应该禁止的人固然不少,认为不应为了一起事件而实行管制的人也很多。但作为一个社会,我们仍然必须有集体的反思。

也许有关当局也可以在小贩中心座位的设计上动动脑筋,如增设一些可供单人进食的空间。一般小贩中心的座位都是固定的,这固然可以防止人们随意移动桌椅形成乱局,但也限制了空间使用的灵活性。我们在小贩中心的设计上应该发挥更大的创意才是。

但更加关键的还是新加坡人必须有意识地提升社会文明,改变一些不良的积习,缔造更美好的集体形象,注重礼仪,发挥礼让精神,为我们密集的都市生活注入应有的人际关系润滑剂。其次,我们也有必要大力倡导拼桌的做法。大家共用桌子,照理这是很平常的事,小贩中心或咖啡店的座位既然都是共用的,一张桌子有空的座位,就得让人共用,不管那是生人还是熟人。对属于弱势群体者,如年长者,大家更应该表现爱心和包容心。

就个人经常在各处小贩中心和咖啡店用餐的观察,多数人都不会拒绝别人拼桌,也许多数人都有“那是公共场合”的认知。但大巴窑小贩中心的个案,以及许多其他没有曝光的类似个案也显示,部分国人的优雅与包容心仍然欠缺,甚至已在不知不觉间形成错误的意识,使“霸位”进一步演变成霸道,这是很要不得的。

我们谈建设优雅社会已经谈了很久,这是始于吴作栋总理时期的社会议程,但今天看来,进展并不是很深入人心。建设更加包容的社会,始于李显龙总理,则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像大巴窑小贩中心发生的个案,提醒我们提升社会文明度,仍是不能忽略的社会议程。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