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文:多元种族社会的华族文化与身份认同

字体大小:

狮城脉搏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本星期正式开幕,标志了我国多元种族主义的又一里程碑。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时,族群关系紧张,这样一个专为华社而建的中心,在当时是想也不敢想的。经过了半个世纪,新加坡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社会和地缘政治现实,依然没有改变。

不同的是,不同族群国人目前在表现和促进自身族群与文化认同时,比以往更自信。在肯定和凸显自身身份认同与文化时,华族国人也不用担心会被视为排他或“盛气凌人”。

建国历程协助我们建立了一种不排除族群和文化特色的首要国民认同感。与此同时,自1965年,我们便致力于谨慎地建立自身在区域与国际上的地位。因此,已故英国东南亚问题专家迈克尔利弗(Michael Leifer)曾形容新加坡为“凸显海外华人在东南亚成就的中心”。

脱离马来西亚初期,我们急需要建立一个新社会。政府在认识到土生土长马来人特殊地位的同时,也努力建立一个“新加坡人的新加坡”的身份认同。从国际战略来说,我们必须避免被视为“第三中国”。因此,政府刻意淡化我们的“华族性”。毕竟,我们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岛国。

为了顾及最靠近我们的邻国的感受,新加坡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关系正常化后,才于1990年10月与中国建交。(马来西亚早于1974年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在教育上,英语一直是商业、工业、科学用语。英语的重要性在于其经济价值。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结果,是慢慢地削弱了华文教育和学校,在华族父母和雇主心中的相对地位。受华文教育者对华族文化、语言和教育被边缘化的担忧,让政府必须小心处理这个问题,正如建国总理李光耀所说:我们必须维护“对受教育不多的富商和小生意人来说,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诚然,新加坡的受华文教育者与受英文教育者之间,以往存在着文化上的鸿沟。这种差距目前则存在于讲华语和讲英语的华族新加坡人之间。

在他的回忆录里,李光耀指出:“尊崇华族价值观的民族,比较守纪讲礼,也更能敬老尊贤,社会自然就更有秩序。这些价值观一旦为学校实行的英文教育所淡化,结果是学生的活力、纪律都散漫得多,行为也比较随便。更糟的是,受英文教育者因为所讲的不是自己地道的语言,一般都缺乏自信。共产党领导的华校中学生同我领导的政府之间的激烈对抗,确确实实反映了在两个极不相同的价值体系里,文化和理念上的实质分歧。”

赋予我们自信和安全感的身份认同,可以让我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境与挑战,并对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充满信心。因此,对政治领导人来说,首先要意识到的是语言和文化可以,也必须为防止自身文化被淡化提供必要的“预防针”。

在这方面,我们的双语和母语政策在维持社会纪律、社会价值观和促进经济效用上,可以说至关重要。政府更是正式承认母语是我们的价值观、根及身份认同的关键部分。除了让我们可以直接接触自身文化遗产,也提供了可以补充讲英语世界视角的世界观。

在2012年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表示支持华社建立华族文化中心的构想。他指出,华族文化向来“是许多新加坡人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所以大家应该保留文化的根,以免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1978年吴庆瑞教育报告书和1979年王鼎昌道德教育报告书,为推广华语(和其他母语)提供了基础,也为通过教育制度和公共政策来促进马来人、印度人和华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做好准备。

因为强调在一个现代化世界里,必须维护自身文化的根与遗产以免迷失方向,所以才有了1979年发起的讲华语运动。同年,教育部也选定一些华校为特选中学,来保留传统华校的价值观与专长。在80年代一度推行的强制性道德教育课程中,儒家思想也被列为其中一项科目。

一个不能忽略的大背景,是后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中国,在邓小平主导下走向改革开放。对华族国人和新加坡来说,这有着重大经济意义。新加坡政治领导人意识到,掌握华语和对中国人心态的了解有其经济价值。华文华语与中华文化变得日益重要,意味着我们必须相应地有一批本土的华族文化精英。

在90年代,华语的使用虽然日益普遍,但政府对华社缺乏一些对中国语文、文化、历史、文学和传统有深刻理解的文化精英感到关注。因此,教育部也推出了双文化课程,来吸引和培养有潜质的学生。

新加坡的多元种族政策就像四个相互重叠的圈子,每一个族群(华族、马来族、印族和其他族裔)都维持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遗产。此外,重叠的部分应该持续扩大,才能让我们从多元化受惠。

然而,作为大多数的华人族群,必须一直对少数族群的感受保持敏感。有时候,一些人可能会忘记或忽略,新加坡的国家身份认同必须不同于华人身份认同。在区域的华人对自身文化与身份认同日益自信之际,这一点更需要格外注意。

在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与文化持续发展的同时,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也不能中断。在这方面,华族文化中心可以扮演重大角色。价值观的传承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假设这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另外,中国在全球政治与经济上日益崛起和信心满满的姿态,意味着对我们的地缘政治环境,新加坡华人更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中国在全球事务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21世纪的现象与现实。与此同时,北京也通过在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与文化中心,致力推广其软实力。新加坡与中国虽然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在文化与身份认同上却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促进对彼此文化与艺术的更深层了解上,华族文化中心与中国文化中心可以扮演积极角色。

在促进华族文化与语言时,我们不能忽略国内的多元种族和区域的地缘政治现实。新加坡的华社必须让人毫无疑问地相信,其政治立场和忠诚是以新加坡的国家利益、多元种族主义和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一个独立国家为依归的。事实上,华族文化中心的愿景(多元种族·和谐社会·华族文化·本土丰彩)和宗旨(发展本土华族文化,承先启后;开展多元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便很好的体现了这种精神。

作者是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叶琦保译

新加坡的多元种族政策就像四个相互重叠的圈子,每一个族群(华族、马来族、印族和其他族裔)都维持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遗产。此外,重叠的部分应该持续扩大,才能让我们从多元化受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