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孟达:“未来城市”总是梦

字体大小:

漫步

根据“未来城市计划”,政府准备拨款1亿5000万元来推进所谓的“宜居、永续和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科研。

《联合早报》昨天这则报道,最吸引我的不是这1.5亿元的数据,因为这个数据乍看起来没什么,细读之下,才知道这个数据背后是190亿元的“科研、创新和企业2020计划”。这是政府去年宣布过的研究基金,其中有关城市方案与持续发展科研领域注资为9亿元。数据本身告诉我们,政府在打造未来城市方面是舍得花钱的。

然而,政府所要追求的“未来城市“是距离今天多远的事,从国家发展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黄循财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大会上的致词中找不到答案。

“未来城市”将专注四个领域的科研,包括先进的建筑方式、具韧性的基础设施、开发新的空间和城市的永续性。部长说,新加坡过去是向世界其他国家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我们现在已处在领先地位,因此必须把钱投在科研之上,寻找更先进的方案,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挑战。新加坡面对的城市挑战又是什么?

新加坡仅是个500多万人口的城市,就算在政府之前的“大胆”规划下,这个小岛国仅可以容纳690万人口。这个小小愿景已经吓坏了不少人,因为新加坡要大量增加人口,就得敞开大门接受大量移民。因此,作为一个人口小国,城市缺乏人口规模,我们又要如何发挥想象力,规划一个可以让别人来此取经的未来城市?

新加坡得天独厚,没有地震、风灾,城市规划得好也解决了季节性的水灾问题。只是水资源的缺乏成为新加坡的致命伤,因此,自建国以来便专注水资源的开发,多年努力取得的成果,在别人面前还得谦虚地说“请多指教”。新加坡的许多“实验”,是作为一个脆弱小国的求存之道。

在开发水资源方面,新加坡又有新的动作,一座可同时处理海水和淡水的“双模式海水淡化厂”刚在前天动工,预计2020年初就可以落成,到时可以每天生产3000万加仑的食用水。这个“双模式海水淡化厂”号称世界第一,也不算夸张。所以,新加坡原本就是个“实验城市”,不论是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基础设施,甚至是无形的族群融合,新加坡一直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实验”自己的一套做法。

谈论未来城市的美景不始于今日,今天的新加坡跟二十年前所规划的愿景又有多少落差,还是已经超越目标?我们在提出新的未来城市的宏图大计时,也应该检讨一下过去已达成了什么,又有什么做不到或是做不好的?我们的“实验”成功率有多大,在多大的层面提升了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平?

要不断推动新加坡的进步,就必须永远拥抱“未来城市”之梦,有梦才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新加坡已是这么发达了,还能变出什么花样来!

为了继续开拓空间,我国将通过科研,“寻找新的地下和海上空间”,这一点似乎很科幻。新加坡不过是一个面积710平方公里的小岛国,无限度的往下开发之前,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有一个长远和全面的评估。

新加坡没有海啸的风险,全拜苏门答腊岛的天然屏障所赐,但全球暖化,除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信邪”之外,我们作为四面环海的小岛国,必须为海水水位的高涨而作好最坏的打算。尽管新加坡已在发展新的设施时,考虑到这一点,如樟宜机场第四航厦和跑道已经“垫高”了,但整个岛在海水来袭时有多大的抵抗力,我们仍然所知不多。

在开发水资源方面,我们的“实验”取得成果,但在全球暖化给人类带来另一项更为严峻的水的挑战面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的“未来城市”必须作好准备,在科研大计里还得多注入一点“大禹治水”的精神,给出一套具体的“治水”方案,否则所谓的“宜居、永续、韧性”终究只是空谈和奢望。

作者是本报特约评论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