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文:不要被恐怖主义威胁吓倒

字体大小:

狮城脉搏

上个月,一名幼儿园助教和一名辅警因恐怖主义相关行为,在内部安全法令下被拘留的事件,成了新闻头条。据今年较早时候的报道,在过去两年也有七名本地女佣因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而激进化。(编按:内政部7月4日在国会答复议员询问时透露,几个月前又有两名外籍女佣因自我激进化被遣返回国。)

这些被激进化的大多数人,主要受到来自国外的极端主义言论者的影响。这些人不但倡导极端主义,更鼓吹使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标。被拘留者和这些极端主义分子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接触。

散播激进思想的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和极端主义者谈话讲课的光盘(CD)。激进化是个复杂的过程,也没有证明可行的方法,来防止容易受激进化的个人和群体被极端理念洗脑并诉诸暴力。

从内政部这些年来就自我激进化的个人所发布的声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相信进行武力圣战是一种宗教义务,并希望以身殉教。

现在,全球各地对恐怖主义威胁日益关注。新加坡更应该确保这威胁不会在我们的社会导致道德恐慌、恐惧和仇恨心理。我们的社会应该有怎么样的反应呢?

不能出现“伊斯兰恐惧症”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单是牢固的安全措施是远远不足够的。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对策。当然,我们得采取所有必要的防范措施。提高人民防恐意识,和在真的发生恐怖袭击时如何应变的“全国保家安民计划”(SGSecure)便是很好的例子。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担保万无一失。因此,计划的标语是:“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但我们也不能反应过度,这会损害各族群多年所建立起来的信任。我们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把被误导的一小撮人的恶行,怪罪到整个社群。这样做只会造成不同族群间的猜疑和敌意,让我们不能齐心合力地面对问题。

我们不能让“伊斯兰恐惧症”出现。这是对伊斯兰和穆斯林的非理性恐惧,往往体现在对穆斯林的偏见或歧视他们的行为、态度上,不管是因为他们的宗教,还是被认为同伊斯兰相关的宗教、国家或族群认同感。事实上,目前的局势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伊斯兰教——其教义、信仰和价值观——有更好的认识。

从人类历史来看,对可兰经的误导性或不正确解读的类似情况,也曾发生在其他主要宗教或世俗信仰上。

总理李显龙于2006年启动社区参与计划(Community Engagement Programme)时(现已并入SGSecure),便适时地提醒:“我们必须认识到,恐怖主义威胁不是个马来人—穆斯林的问题,而是个全国性问题,非穆斯林也必须出一分力。比如在以华人为主的社会,为少数族群保留他们的空间;维护唯才是用的原则;和不分种族、语言和宗教,确保人人得到公平的对待和机会。我们必须清楚地把对我们构成威胁的一小撮极端分子,同大部分温和、理性和忠诚的穆斯林新加坡人区分开来,并合力解决这个共同问题。”

其次,即使面对明确和可能瞬间发生的危险,我们也不能让恐怖主义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最近英国伦敦和曼彻斯特的恐袭来说,很难想象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攻击行动,除非是代价非常高昂并大幅度干扰我们日常生活的极端措施。但这样做也等于承认我们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恐惧。

强化多元种族主义和族群关系

 

伊斯兰国组织的策略,是激励和促使不管身在何处的同情者,在可能的时候,利用手头上的任何武器来发动攻击。我们应对的更好方式,是把重点放在我们可以控制的事物,包括强化我们的多元种族主义和不同族群间的关系。

恐怖主义威胁日益严峻,应该激励我们做出额外努力,进一步和其他国人携手,更好地了解所面对的课题,和目前艰难时刻所可能带来的后果。这可以促进社会的韧性,不让他人有机会利用种族、语言、宗教和价值观等课题来分化我们。

第三,我们得避免不必要地把焦点放在穆斯林社群上,或视他们为“容易受暴力极端主义影响”的社群,让他们感到必须为自身辩护的压力。在正视一个严重威胁时,深思熟虑的反应更显重要,尤其是深化不同宗教社群的沟通上。事实上,新加坡穆斯林社群正致力加强对抗自我激进化的努力。

处理恐怖主义威胁和对恐怖主义攻击的反应,是个全国性的问题,不只是同穆斯林国人有关。国家领导人把新加坡形容为恐怖分子的“标志性”目标。因此,社会凝聚力和韧性,成为确保新加坡社会不会在发生恐袭后分裂的关键。

正如天主教新加坡教区总主教吴成才最近所说:“我们必须抗拒退缩到自身社群才感安全的诱惑,对其他人抱怀疑心态,甚至根据他们的宗教信仰、穿着和风俗习惯,给他们贴上标签”。

各宗教社群必须持续并加强彼此间的对话,深化了解和信任。不同宗教群体必须携手对抗恐怖主义这个对宗教自由的威胁。宗教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是我们可以依赖的力量和支柱。

第四,时刻保持警惕是必要的,但这不能变成过度的巡逻和侦察。保卫新加坡和新加坡人不能只靠森严的安全措施,这只会造成不同社群对彼此的猜忌。

巡逻任务的执行方式必须符合我们的主要价值观。对抗激进化的最有力方式和最有效韧力,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以言行体现我们的价值观的社会,即使是在艰难的时刻。这些价值观包括包容、尊重和理解其他宗教、保护那些容易受极端思想诱导的人。

从本质上来说,同宗教相关的理念和价值观,不能以严密的巡逻、严峻的法律和严正的言辞来对抗。对认同它们的跟随者,这些理念和价值观有巨大的吸引力。更好的应对策略是直接质疑这些观念。在说服人们的过程中,思想意识的斗争是关键的。

要加强社会凝聚力就得致力促进社会和谐。各大宗教目前都有复兴的趋势,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和行为都至关重要。这是因为社会韧性不是政府可以制造的,而必须由我们在理智和情感上慢慢建设起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平等、不歧视的原则抱持不可动摇的信心,是最佳形式的保障和社会韧性。

作者是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叶琦保译。

从本质上来说,同宗教相关的理念和价值观,不能以严密的巡逻、严峻的法律和严正的言辞来对抗。对认同它们的跟随者,这些理念和价值观有巨大的吸引力。更好的应对策略是直接质疑这些观念。在说服人们的过程中,思想意识的斗争是关键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