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昌:香港独派将如何与北京角力?

字体大小:

热点话题

近年来,本土、自决和“港独”的议题,在香港闹得沸沸扬扬,亦引起了北京的高度重视。

早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港,亮出北京的底线,不容许香港成为渗透大陆,以及颠覆中共的基地。可以预料,北京的治港政策将会变得强硬。在此情况下,香港的自治权和自由度会否减少?香港的独派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势必影响香港政局的稳定,从而影响香港、大陆乃至整个东亚的投资环境。

香港网媒《立场新闻》在7月8日举办了一场名为“香港不孤单——从世界各地的自主运动寻出路”的讲座,邀请了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研究学院副总监方志恒、时事评论员梁启智出席。讲座规模不大,两位嘉宾的名气不算太高,但他们长期研究香港统独问题,立场倾向独派。我们可从他们的言论,预测独派未来的动向,又或者反过来,预测北京未来的治港政策,以及其“防独”措施。

首先,梁启智提到,波罗的海三国如何脱离苏联,在某程度上来说,跟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开放政策”有莫大关连。当中,苏联开放报禁,让大量负面新闻浮现,暴露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管治威信急剧下降;开放党禁则使得苏共失去了多个加盟共和国中的最高苏维埃控制权,由当地的民族主义者取而代之,最终使得它们脱离苏联独立。

以上案例带出一个重要信息:中国和香港的民主化,绝对会影响香港的统独地位。我们从反面看出,北京很有可能借鉴了苏联的历史,因而一直不愿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以免自己重蹈苏共的覆辙。另一方面,由于香港现在已出现分离主义思想,北京未来可能更不愿重启政改,在野泛民主派则将会继续在“双普选”问题上做文章。政改问题压得越久,港人的民怨累积得越多,最终可能爆发另一场占领运动乃至骚乱,影响香港的政局和经济稳定。

方志恒则提出七个国家争取自治或独立的案例,当中不少案例发生在民主国家,如苏格兰、加泰隆尼亚和魁北克。所有案例旨在指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民主中国不一定使香港能够拥有完全自治或独立,民主化只是港独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二,方志恒一再强调,港人的主体意识,才是争取完全自治或独立的关键,而主体意识不一定需要透过政治或议会抗争,才能培育和维持下去。

其实,方志恒去年曾在媒体撰文,提过类似观点,并提到加泰隆尼亚在西班牙前独裁者佛朗哥统治时期,透过成立文化组织提倡加泰隆尼亚文学创作、组织“新歌运动”(New Song Movement)创作加泰隆尼亚语流行曲。这种思想似乎跟另一独派组织——热血公民所提倡的“文化建国”十分类似。

可以预见,北京为免分离思潮蔓延,必然会催促港府按照《基本法》第23条的规定,制定国家安全法,港独组织的政治空间极有可能因而“进一步”收窄。在这种情况下,独派极有可能走向地下化。另一方面,他们有可能会变身成文化组织,并且利用香港的语言和文字上的差异,即所谓的“繁简之争”和“粤普之争”,营造港人的主体意识。

事实上,这种“文化港独”的工作早已展开,如民间组织“港语学”,便正是有意在粤普之争问题上“去中国化”,强调“港式粤语”已是独立于广东粤语的语言。反过来看,方志恒的言论倒像是曲线提醒了北京,须防范香港的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变成“文化港独”的温床。对有意投资香港文化产业的人来说,北京会否逼使港府打压,则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课题。

作者是《香港投资日报》主笔
学研社成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