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磊:“一带一路”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

中国产的某品牌手机在非洲市场颇受欢迎,近年来出口销量超过几个知名品牌,宣传攻势深入乡间地头,以完全接地气的广告来让产品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了在非洲的“落地生根”。图为某品牌手机在非洲的路演。(网络图)
中国产的某品牌手机在非洲市场颇受欢迎,近年来出口销量超过几个知名品牌,宣传攻势深入乡间地头,以完全接地气的广告来让产品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了在非洲的“落地生根”。图为某品牌手机在非洲的路演。(网络图)

字体大小:

不久前到槟城,在机场搭车前往酒店的路上,德士司机反复强调:“槟城是慢生活,和你们中国不一样的,你们来这里要习惯哦。”对于这个善意的提醒,彼时是有些不以为然的,而真正走在槟城的大街小巷、巴刹茶肆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味道。

中国现在很多个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慢生活街区,但是与这里比起来,所谓的“慢生活”其实还是两个概念。在槟城的两天里,充分体会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慢生活,相信到过槟城的朋友都会有同感。

不由得想起此前的一次讲座上,有位马来西亚学者提到几年前中国领导人访问沙巴州谈经济合作时,不会讲华文的沙州首席部长在会见结束时,希望能和中国客人讲一句华文,而这句只有三个字的结束语竟然是:“慢慢来。”

最近在清迈举行的关于“一带一路”的研讨会上,中国学者强调高铁可以让清迈至曼谷的时间,从十小时压缩到两小时的速度优势及诸多利好;而泰国学者的回应却是:“十小时让我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去曼谷干什么,如果缩短为两小时,还没想好就到了,究竟是为了啥嘛!”

述及以上案例,并非单纯讲故事,故事带来的启发也是深刻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在沿线几十个国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产生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提出了“一带一路2.0”的概念,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速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甚至也有学者特别强调在该倡议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速度”。

不过,也要看到在成绩的背后,所存在的隐忧以及当地社会的真实态度。由例观之,在中国看来足够好的内容或者模式,是否就符合“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国情和生产生活习惯,却是值得深思的。

这就不得不谈到在地化的问题,“一带一路”的生命力固然建基于其所具有的开放视野、丰富内涵和发展红利,但是要真正走入沿线国家和地区,需要做好的还有一个“落地生根”的考虑。早期华人下南洋谋生,大多数基本都还抱有“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的心态,在南洋也只是“侨居”,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二战以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迁和民族国家的独立,华侨身份也逐渐从原来的漂泊者转变为“落地生根”的海外华人,并真正融入了当地社会,成为土生土长的南洋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也只有落地,才能生根,这是自然规律,是其生命力所在。

如何实现“一带一路”的落地生根呢?工业革命以来的多次产业或科技革命,都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跃升,这是现代化的性格。不过在很多地方尤其是相对后发的国家或者地区,慢生活甚至还是一种传统,并不仅仅是在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之余的放松空间;而这一传统自然而然地会蔓延到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和运作方式中。

所以,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果缺少对东道国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法律规范、生活习惯以及生产方式等等的深入了解和认知,“一带一路”便很难以接地气的方式,走入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心里。

比如在有的地区,因为道路不通而造成丰饶的物产无法运送到外面的市场,而大量积压甚至烂掉,最紧迫的需要是能够建成通畅的货运通道,使其农产品、矿产品都能走出深山和雨林,为他们赚取丰厚的收入,在提升当地民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当政者赢得更多的选票和支持。显然,这些地区对高铁的需求,不论是在民众层面还是官方层面都没有那么强烈。

而近年来热议的新隆高铁,对于新加坡和吉隆坡这两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而言,借助这一便捷通道联通自然是当下之急,因为这些城市需要这样的快生活。所以,落地生根最直接的考虑,就是如何满足当地社会发展的现实关切。

在这方面中国的部分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就很有意思。据说中国产的某品牌手机在非洲市场颇受欢迎,近年来出口销量超过几个知名品牌,稳居中国手机出口榜首。这家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品牌,之所以能在非洲市场独步天下,就在于其所开发的适合非洲人需求的“接地气”功能,诸如适合非洲人肤色的美颜美白、防摔防汗、双卡双待、超长待机、超炫音乐等多项功能。

同时,不止布点大城市,而且深入乡间地头,以完全接地气的涂墙广告来让产品深入人心,最终赢得非洲消费者的青睐,真正做到了在非洲的“落地生根”。

同时,落地生根的关键在民心相通。民心相通重要的是讲好让当地人听得懂的故事,做好让当地人认可的事情。此前中国高铁在印度尼西亚的宣介活动中,宣传材料除了中文版和英文版之外,竟然没有提供印尼文版,宣介效果可想而知。这就对中国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的公共外交,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就当前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来看,公共外交性质的民间交往并不乐观,甚至与某些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历史包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从社会与文化层面努力培育富有韧性的公共产品生产与供给的软环境,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软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要有耐心。

对中国移动巴基斯坦分公司的访问让笔者印象深刻。目前,该公司在巴基斯坦的品牌早已家喻户晓且深入人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其近年来成功的在地化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换言之就是做到了“落地生根”。

今年3月份访问中国某央企在巴基斯坦的分公司,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该企业在巴基斯坦打造的品牌早已家喻户晓,且深入人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其近年来成功的在地化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换言之就是做到了“落地生根”。

该公司共有近3000名员工,其中99%以上的雇员都是本地人,公司墙壁上的年度优秀员工照片,几乎是清一色的巴基斯坦人,中国人的面孔屈指可数。每年公司在当地出资援建的医院、学校和福利院等场所,对于改善和提升巴基斯坦人的生活品质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巴基斯坦社会的普遍赞誉。这对于“一带一路”的落实和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最近笔者在新加坡与当地人交流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表示知道“一带一路”,但是至于“一带一路”具体的内容以及对新加坡的意义,他们则基本都表示不清楚。而如果谈起邻国马来西亚的诸多议题,这些普通的新加坡朋友则如数家珍,都能说上一二。前一段时间去马来西亚时,在吉隆坡和槟城街头,与普通民众交流,也遇到同样的情况。

他们对新加坡、泰国甚至印尼、菲律宾的事情都可以谈的很深入,但是涉及到“一带一路”时的表态只是听说过,是中国提出来的,具体到“一带一路”的深层次认知则只有摇头了。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带一路”真的还不够接地气。

在东南亚这两个华人占比相对较高的国家,普通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民族宗教多样、文化历史多元的沿线其他国家呢?当然也不能以地理上的远近来衡量心理上的亲疏,但是如何让“一带一路”倡议真正能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所认知和接受,将是对中国外交智慧和全球治理能力的考验,而推动该倡议在东道国的落地生根,无疑将会成为事半功倍的选项。

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如何让“一带一路”倡议真正能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所认知和接受,将是对中国外交智慧和全球治理能力的考验,而推动该倡议在东道国的落地生根,无疑将会成为事半功倍的选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