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赟:甜蜜的困扰和糖尿病防治两要素

字体大小:

热点话题

今年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中提到的三大施政目标,其中就有全民应对日益严峻的糖尿病威胁。据他透露:“糖尿病是年长国人最常患上的一种疾病。60岁以上的国人,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并且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严重影响生活品质,还会导致生命危险。

糖尿病并非仅在老年人中流行,据新加坡国大公共卫生学院的预估,到2050年新加坡可能会有100万名成人受糖尿病困扰。因此政府在去年6月就成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工作组,以应对此一社会挑战。

糖尿病并非是新生事物,考古学家在雅赫摩斯一世(公元前1570年至1544年在位)时期的墓葬中,就发现莎草纸上记录有一种“多尿”的贵族病。《黄帝内经》中也记录“消渴”(即糖尿病)为“肥美之所发也”。史书中记载得过此病的名人更是指不胜屈,如汉武帝、司马相如、杜甫等。所以我们看到,在传统观念之中它往往被当成是一种富贵病。

总理还提及,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本地糖尿病的发病率仅次于美国而高居第二。如按种族细分,60岁以上的华、巫与印度裔患病比率分别为20%、50%与60%。因此可能就会产生疑惑,是否族群基因在起作用?糖尿病主要分两种,即多发于青少年的一型与中老年的二型,并以后者为主。

就对社会危害性更广泛的二型糖尿病而言,确实曾有科学家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基因有关,更准确地说是某种“节俭基因”。简而言之,即长期营养不良后,某些族群就会发展出,于食物丰富时,在人体内以脂肪的方式大量储存能量的基因,这在饥荒之年是一种更利于生存的基因变异。但随着人类物质的丰富,这种遗传优势却会损害健康。

与新加坡的情况类似,美国医学工作者就曾发现拉美裔的糖尿病发病率趋高。1992年更有医学报告指出,如果胎儿在子宫内体重不足,或者母亲的葡萄糖耐受性不良,都会使得孩童未来罹患糖尿病的比率成倍上升。

然而这些基因解释都不能改变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同一地域、族群在短短数十年内糖尿病发生率会暴涨。即真正起作用的还主要是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与运动模式的巨大变迁。近现代工业文明,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也包括新加坡人的生活方式。

居住在本岛的民众,其主体从过去从事需要大量户外活动与运动的工、商乃至农业群体,变成了城市商业中心之中缺乏运动,整天躲在办公室吹冷气的中层管理人员。饮食也包括了大量高糖饮品与低纤维、高脂肪、高热量的快餐食品。

但人类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却很难在数十年之内就跟上这样的变化,再加上平均寿命的提高,过去可能还没活到得各种现代慢性病的年龄就已死掉了,现在心血管疾病、癌症与糖尿病流行也就不难想象。说到底,新加坡人在短短数十年中获得经济上的飞速发展,而这种高速现代化所留下来的副产品之一,就是糖尿病。

另外,据医疗社会学家分析,还发现发达国家之中穷人比较容易罹患糖尿病,其实质性原因还是主要与饮食与生活习惯有关。在这些国家之中,下层没有时间与精力去顾及体重,并缺乏健身运动,自然容易超重,并导致心血管与糖尿病等高发。

反之,在欠发达国家之中则是新富阶层容易罹患糖尿病,而这些社会性要素,却往往容易被族群基因上的差异所掩盖。故而对于新加坡族群间患病比率的差异,我们更应该倾向于对其工作、运动模式与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作出详细的调查与分析,而不应简化为族群基因上的差异。

在总理讲话之后,本地各界马上作出了不少反应,比如推出少糖或无糖饮品,鼓励进食糙米等,但这些都主要与饮食方面相关。我们知道,另外一个决定糖尿病发生概率的决定性因素是运动。无论是一型还是二型糖尿病,在医学界都常常推荐运动来作为非药物治疗方式。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少体脂,更可以提高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率。

更重要的是,运动还可以有效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据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对美国展开的多年研究与推广,他们日渐推荐以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项目,以此来有效预防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改善糖尿病患的预后与日常生活。

就本地而言,我们还需要充分调动各阶层的社会资源,包括政府各级部门、媒体、科研等机构,并推动以社区为单位的普通民众生活方式干预。并且应该以优先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其家属、中老年易感人群为圆心,逐层向外,向全体民众普及糖尿病预防知识,尤其应致力于饮食与运动方式这两个核心要点,方能逐步做到有效控制新加坡人的糖尿病发展趋势。

作者是新加坡佛学院副教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