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孟达:风云时代呼唤孙子精神

字体大小:

漫步

汉学家闵福德教授不久前接受《联合早报》采访和在其演讲中谈到《孙子兵法》时,都直言不讳说:“我根本不喜欢这本书,但我认为这很重要。我发现它的许多论点是偏激和操纵性的。在我的译本序言中,我提醒读者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本书,要谨慎阅读。我想《孙子兵法》提出重要的见解,我认为是中华文化的阴暗面。”

闵教授一番话引来多年研究《孙子兵法》的吕罗拔先生的反应,他在篇幅不小的文章(登于11月27日《联合早报〉言论版)中表示,对闵教授这段话“不敢苟同”,说《孙子》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成功学”,很有反思(辩证)的高度,具积极性,能使“所有梦想都开花”;还肯定说“它是一套实事求是的科学,更是一部未来学,就像中国象棋一样,每走一步都是为了将来。”历来论《孙子》者众,吕先生把《孙子兵法》喻为“未来学”倒是相当新颖而贴切,本人颇有同感。

在闵教授眼中的《孙子》恐怕会教坏子孙,16岁以下少年阅读须有家长陪同才行。《孙子》当然不是一本启蒙读物,却具有跨时空的意义,可以在不同领域上发挥积极作用。它在军事和商界受到的广泛重视,自不在话下,在外交上,它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孙子(孙武)生于春秋末的乱世,他在现实中的耳闻目睹,以及从阅读前人记载的战争故事中增长知识,逐渐累积成一套实际的用兵之道,但他的用兵之道则是为谋求和平而服务的。所以,本文要把重点转移到跟《孙子》大致同一个时代的《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解释鲁国编年史《春秋》的三部作品中,最为后世引述的是《左传》,书中的许多战争故事为《孙子》的用兵理论提供了佐证。例如《曹刿论战》一文对齐国和鲁国的长勺战役有精彩的战争场面描述:鲁庄公与谋士曹刿同乘一车,来到战场,公要下令击鼓发动攻势,曹说“不可”;等到齐军响过三轮战鼓,曹说“咱可以行动了”,于是大败齐军。

公要乘胜追击,曹说“不急”,说完下车察看地面上敌军败走留下的车轮痕迹,再跳上车,靠着车前横木,远眺敌军,才说一声“追”。

打完胜战后,鲁庄公忍不住问曹刿,曹说,大战是凭一时之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人三轮鼓声之后开始泄气,我军则是士气高昂,一攻便克;克敌之后不能盲追,因为齐国毕竟是大国,恐有埋伏。曹说,我观察了地上,断定敌军败走时一片慌乱,远眺时看到敌军旗帜东歪西倒,不乘机追击更待何时?

这一场战役历史留名就在于,小国善于观察,摸透战场上的游戏规则,所以以小胜大,成了兵家的正面教材。

《左传》中另一篇《子鱼论战》描述楚国与宋国的泓水战役,同样有名,却是因为宋国一反用兵之道,败得活该。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出兵教训亲楚的郑国,楚军及时赶来泓水救援,两军对峙,宋军已排好阵势,楚军却还未完全渡过河来,宋军大将公孙固对宋襄公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乘他们还未完全渡河,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宋襄公却说“不行”;楚军渡了河还未整好队形,公孙固又请公下令乘机攻击,宋襄公说,“还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后,宋军才进攻,结果大败,伤亡惨重,宋襄公也受了伤。

后来,宋国的百姓都痛骂宋襄公,宋襄公却说,古人用兵之道在于,不凭借地势攻击敌人,不会乘人还未摆好阵势就去攻击人家。如此迂腐的宋襄公徒为历史笑柄。这是一面镜子,说明对敌军仁慈便是对我军残忍。

大国欺压小国,乃自古以来的不变定律,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所留下的许多正面和反面教训,对今天的小国如新加坡都还有很实际的意义。

刚在今年8月底卸下总统职务的陈庆炎博士,日前在拉惹勒南讲座上强调,新加坡有时会与其他国家,包括大国,出现意见分歧的情况,需要以讲求技巧的外交手腕应对。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多次面对外在考验,例如牵涉主权的白礁纠纷、有关履行重要国际协定条款的新马水供协定,以及关乎我国能否公正执行国家法律(包括死刑)的质疑。

但新加坡总能在备受考验时坚定地应对。陈庆炎说;“大国和小国都意识到它们越来越能够透过散播错误信息来达到目的;令它们不满的国家,会因此削弱意志和决心。就算是相对小的国家,也可利用社交媒体来削弱目标国家的韧力,而且整个过程花费不高。”

陈博士所表达的是一个小国在国际上如何与大国相处和如何自处之道。春秋时代,战争不断,国与国之间动不动以武力对抗,大国常高举仁义道德的旗帜,以仁义之师威胁小国。在这样的时代下,许多小国出现了能言善辩的游说之士,他们大展才华,或直言或隐语,或明讽或暗喻,利用大国的仁义假面具化解矛盾,救国家于生死存亡之中。

《左传》一书便记录了不少辩士凭着机智(现在所说的外交智慧)化解战争的史实,如《展喜犒师》一文说鲁国的高官展喜借犒师(犒劳敌军)的行动,在亲自领军前来的齐孝公面前施展心理战术,解释为何鲁国的君子不怕齐军,使得齐孝公自动撤军。

北宋苏洵在《谏论》的短文中,通过古代许多经典例子,把游说性质分为五大类:“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说的是一门以弱拒强,以小事大的国际关系学。

在古早的冷兵器时代,战争往往是大国的第一选项,而现代战争用的是高科技高杀伤力的武器,大国即使占尽优势,也不能动辄以武力威胁小国,战争是尽量避之免之的最不得已手段。也正因为这样,如今的风云时代,更加呼唤《孙子》精神。孙子表面上是教人用兵之道,但它的核心精神是教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平手段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在现代语境下,就是把孙子兵法落实到外交上,小国尤其需要懂得运用外交智慧。

在互联网的时代,小国还要应付网络上的心理战术,防止国民被网上散播的虚假消息所迷惑。例如在过去两三年当新加坡和中国关系陷入低潮时,中国网民不断放出中国与泰国联合开发传说中的“克拉地峡运河”的假消息,不少新加坡人看多了也信以为真,动摇了他们对国家前途的信心。

因此,在今天风云莫测的时代,多了解《孙子》,多从《左传》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可以给我们多几分信心。我们也不必被《左传》吓倒,康熙年间所编的《古文观止》共222篇文章中,有34篇来自《左传》,它们把《春秋》的微言大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位居庙堂之上或是身处草野,随便读几篇便受用无穷。

作者是本报特约评论员

孙子表面上是教人用兵之道,但它的核心精神是教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平手段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在现代语境下,就是把孙子兵法落实到外交上,小国尤其需要懂得运用外交智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