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勇:默克尔又来“串门”了

德国总理默克尔(左)24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法新社)
德国总理默克尔(左)24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法新社)

字体大小:

德国总理默克尔又访华了。

新闻界喜欢用一些数字来体现这次访问的重要性,例如“连任后首次访华”“任总理以来第11次访华”等,还有媒体甚至认为默克尔此次访华,释放了德国“转向东方”的战略信号。

其实,作为一个依赖出口的工业强国,其领导人去拜访本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是稀松平常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不存在“向东转”的问题,因为它的生意一直就牢牢扎根在东方。

不过,这次默克尔访华的背景倒是非常值得一提:一、中美之间通过谈判刚达成积极意向,贸易战还未正式打响即已喊停;二、德美以及欧美贸易的冲突尚未找到解决途径,特朗普现在可以腾出手来专门对付德欧。

因此,默克尔此次访华,除反应两国经贸关系非常密切之外,还是一次在新的国际格局中,重新调整德中和欧中战略关系的重要契机。

默克尔“腹背受敌”

默克尔虽然连任成功,但眼下的处境却相当不乐观,用“腹背受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多重压力起码来自以下四个层面:

其一,根据中美之间达成谅解和意向,两国贸易将大幅增强。众所周知,市场并不是无限的,一个方向贸易增长,多少都会影响另一个方向的生意。所以,中美贸易冲突得到解决,哪怕是暂时的,德国和欧盟都会感受到此消彼长的压力。

据法媒CNews报道,法国财经部长勒梅尔(Bruno Le Maire)已对美国想让欧洲国家为“中国的不良行径”付出代价表示“不解”。他在提醒欧盟“如果无法展现强硬立场,恐将沦为中美协议的牺牲品”的同时,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是想独立还是成为附庸”的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中美现达成共识,使德国以及欧盟失去了在美国那里打“中国牌”的机会。德欧虽然不厌其烦地强调中国对其的重要性,但在自己与美国发生贸易纠纷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拿中国当“祭品”,准备在保护知识产权等领域联手美方打压中国,以缓解或转移自身对美贸易中的问题。

牺牲中国和强调盟友地位,是德欧争取特朗普全面并永久免除罚税的两张牌。现在看来,这两张牌均已落空。

其二,默克尔在欧盟内的处境也颇为尴尬:面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富有成效的密切合作,默克尔不遗余力地呼吁欧盟提高警惕,采取各种防范和限制中国的措施。根据笔者的观察,谁在欧盟内有领导欲,谁就对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表现得非常敏感。

换而言之,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德法这两个欧盟领袖国的看法比较一致,均认为中国有分化欧盟的企图。现在的问题是,一、在欧盟现有的结构下以及各成员国发展不均匀的状态中,德法无法在短期内说服中东欧国家放弃来自中国的投资;二、在特朗普显然已不再那么重视北大西洋关系,以及双边贸易战尚无法被排除的大背景下,欧盟如果再向中国提出过分强硬的要求,恐怕不是明智之举。

其三,柏林和巴黎暗中较劲。这点从以下两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端倪:一、4月底马克龙和默克尔在一周内先后访问华盛顿;二、5月18日,默克尔前往索契(Sochi)拜会普京;一周后(24日),马克龙到圣彼得堡参加经济论坛,会晤普京。

欧盟最重要两国的领导人,在不到一个月里先后两次在一周内访问同一个国家。这是外交安排的巧合?还是有其他原因?最起码看上去并非是协调好的欧盟外交行动。

两人对外都宣称是为了欧盟的利益,但实际上,特朗普的钢铝关税主要危及出口大国德国的利益,法国没必要那么上赶;在伊朗核协议问题上,德法利益虽然一致,但两国都知道劝说特朗普改变的希望不大。所以,朝气蓬勃的马克龙在华盛顿与特朗普上演的那出“兄弟情”大剧,更多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找回法国的尊严,打破德国对外实际代表“欧盟”的现状。

在普京那里,默克尔要谈的重点是“北流天然气管道二线”(Nord Stream II),而马克龙对德俄的这个项目一直颇为抵触;法国总统去拜访普京明显是为了填补巴黎在叙利亚问题上,因紧跟美国而给莫斯科造成的困惑,不想把对俄外交的空间全部让给德国。因此,深化双边关系是马克龙此行的首要目的。

显然,法国在特朗普那里已占到先机,而普京却是其短板;反过来,默克尔不冷不热的风格在白宫不受欢迎,却因为贸易优势得到普京的重视。但不管双方斩获孰多孰少,这种“同床异梦”和“各有所图”的表现,绝对不是加强欧盟一体化的好广告,事实上,两人也都被狡猾的“双普”狠狠地利用了一把。

其四,面对马克龙的欧盟以及欧元区改革计划,德国国内媒体、政治和经济界的意见分歧颇大。特别是默克尔的联盟党(Union)内,反对声越来越大;即便是原先积极拥护马克龙建议的社民党(SPD)也出现了质疑声。这些反对派的主要观点是,马克龙的计划是想用德国人的钱来改革欧盟。

中国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欧盟如果自身矛盾重重,势必很难用同一声音对外发声;德法之间如果在关键点上无法统一意见,甚至越来越频繁地互视对方为竞争对手,欧盟一体化则势必继续蜗行牛步。

冷静看待德国对华政策

德国的对华政策一直走的是“经济为主,政治为辅”这条路。它的好处是能着眼实惠利益,规避敏感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两国关系走的还算顺风顺水。

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2017年,德中两国的进出口总额高达1866亿欧元。美国仅位列第三,尚在荷兰之后;原先一直是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法国则滑落至第四名。

但是,去年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1005亿欧元)超过了出口额(862亿欧元),逆差143亿欧元。这种发展趋势已引起德方的警惕,柏林担心,今天的美国对华贸易的状况或许会成为明天的德中贸易问题。

的确,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德中关系也正在由“伙伴关系”变为“竞争关系”。这说明两点:一、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实力差距已经大大缩短,欧美在心理上依然可以对华傲视,但现实中已不得不平起平坐;二、面对“中国模式”(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欧美尚未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案,所以更加害怕中国不久的将来,会在前面这两个“有”字之后再加上“有力技术”。如果到那天,西方的对华优势就几乎不存在了。

默克尔早些时候接受《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采访时指出,德国经济不应过分依赖日益进取的中国。她说:“我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中国历史悠久,因此具有大跨度的思维方式。在北京眼里,欧洲更像亚洲的一个半岛。我们当然不这么看。但实际情况是,德国经济的一部分已经依赖中国市场。所以,面对中方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力求双赢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我反复与中国领导人会谈的重要话题。”

默克尔特别强调不排除否决某些中国投资项目的可能,马克龙在欧盟峰会上也提出过类似要求。默克尔说:“联邦政府也在考虑,界定出对欧洲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部门。”她的意思不言而喻。

很明显,中国企业在政府“走出去”政策的鼓励下,已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同时,这种积极登陆欧美市场的投资行为,也给当地政府造成了困惑和恐慌。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与西方一时未适应中国的崛起以及自身传统优势地位的动摇有关。

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判定中国投资者的背景情况。德方认为,德国企业行为就是企业行为,而中国的企业行为却很可能有国家背景,这样就影响了竞争的公平性。这方面,中国在今后将会面对西方更强烈的质疑。

总之,从经济层面看,德中已从“伙伴关系”渐渐转为“竞争关系”。德国企业靠优越的技术吃老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在第三国,甚至在德国本土,中国技术的竞争力正在迅速提高。

如何看待德国的对华政策?很长时间内,德国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有较高的位置,一是因为德意志在中国历史上的殖民和战争“原罪”颇少,二是因为德国的“工匠精神”和贸易中的务实态度。

德国人的确很优秀,但他们也不是无私的天使。西方人的傲慢与偏见他们也有,西方人的价值优越感他们也有;在利益面前,他们为了自保有时也会出卖别人的利益。他们也害怕中国的崛起。但是,他们并不觉得应该或能够阻止这一趋势,原因很简单:他们还没有争霸全球的野心,最多只是不愿让别人挖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欧盟。

默克尔再次来华访问,要谈的内容其实应该不少。但笔者担心德国总理此次所作的准备未必充分,理由有三:

首先,德国虽是名列前茅的经济体,但其国际分量却取决于欧盟的强大,可欧盟的情况目前甚为堪忧;其次,德欧虽还是美国广义上的盟友,但在东亚这个区域,德欧与美国并非安全政治方面的盟友,而是等距离的商业竞争对手,无共同战略可言。最后,双方在远东充其量也就是彼此顾及对方的利益,但涉及到关键以及核心利益时,彼此调和的余地其实并不大。

面对中国,默克尔如果依然只是打着贸易算盘,而不进行新的战略布局,这样的访问,除了找回一些利润实惠外,并无太大意义。根据笔者的观察,无论是德国还是欧盟,其实还没有一个能应对世界格局变化的战略方案。

同时,中国也需要清醒地看到,欧美之间目前的不和谐未必就一定是长久状态。在过去三四十年里,欧美的对华立场实际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以贸促变”,实现贸易政治“双丰收”的目标。

那么,在这一目标完全落空的情况下,富有成效的“中国模式”也未必不会催生出欧美的另一个共同目标:联手阻止中国的迅速崛起。

(作者是德国时评专栏作家)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