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良我:浅析近乎白热化的补习现象

最近有关补习的教育课题,在本地引发不少公众关注。(取自网络)
最近有关补习的教育课题,在本地引发不少公众关注。(取自网络)

字体大小:

教育与住房、医疗一样,是现代社会人群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而在一个中等富足以上的社会里,接受良好的教育更是能够跻身中等以上社会阶层的不二法门,也是保证不向社会低层负向流动的一个必要举措。

然而,在一个经济为中心的商业社会中,哪里有利可图,哪里就会出现商业化的力量来瓜分可见的利益。随便去岛国的任何一个商业中心走走看看,一定不会错过的大概就是各式各样的补习中心了。

在我国教育部喊出“让我们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口号、学校提倡减少教学内容的同时,岛国各处的商业补习班也如通年常青的绿叶植物,盛开在我们这座温暖无冬的花园城市里。

人类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似乎是没有顶限的,古巴比伦人想造通天塔是一例,今天本地日益红火的补习现象也算是一景。就像遏制螺旋式上升的房地产市场一样,政府每每发布降温措施,冷却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交易,降低人们对不断攀涨的房市期望,然而房市仍然具有坚强的韧性,伺机待发。似乎,国人对教育的投入,也如对房地产的投机行为一样,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从而令他们失去今后一辈子生活的竞争力。

五位官委议员7月11日在国会联名提出题为“我们未来的教育”的动议(见《联合早报》7月12日)。在随后长达五个小时的辩论阶段,多名议员提出对社会不同阶层贫富悬殊的现象,会带来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担忧。

教育部长王乙康在回应时指出,部分民众认为要解决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问题,最简单的方式是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方面着手,禁止课外补习。不过,他认为这与我国教育制度的理念不符。学校教育应该“保底不封顶”,不为学生所能达到的成就设置顶限,而是要扶持在学术底层挣扎求存的学生。

王乙康在7月25日出席新加坡经济学会晚宴时,针对学生校外参加补习又发表了意见(见《联合早报》7月26日)。他指出,在籍学生如今不只是要应付学校课程,另外还得应付上校外补习班与完成额外作业所带来的压力。如此这般形成激烈的学习竞争,造成学生对考试产生焦虑感。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虽然注入越来越多精力,但多数情况是在重复学到的知识甚至学得更少。他说,教育部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抑制这种恶性竞争的蔓延。

作为一名家有在学学生的家长,我一直以为,今天我们年幼的学童面临的学习压力,是整个社会的综合效力造成的。学校、社会和家长在年轻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关注、期望和投入,决定了我们的孩子是否是一个快乐的学生,还是一个可怜的读书郎。

随着社会大众教育水准的提高,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校教育也变得越来越苛求。而学校教师局限于自身的工作条件,也难以对有特别需要的学生一一加时做额外补习。这样,有需求就有商机,于是,校外补习中心便如雨后春笋一样,一家一家遍岛开张。其实,这供需过程引发的“剧场效应”,还是值得社会广大家长做一番深入思考的。

打个比方,原先我们在一个剧场中大家都坐着看戏。突然,其中一个人因为想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毫不理睬;剧场管理人员对此也置若罔闻。结果,后面的人也只好站起来观看演出,而其他没有被遮挡的观众因为想有一个更好的视角,也纷纷站了起来。最后,整个剧场的人全都站起来了。大家有座位而不坐,都站着看台上同样的一出戏,却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心神俱累。

当我们所有的人都站着观看的时候,个头小的人就又看不见了,他们只好站在座位上观看演出。他们的行为同样没有被制止,导致最终结果是:所有的人都站在座位上观看演出。在我们的社会中,学生家长是否就像站在这个黑压压的剧场里,吃力不讨好地观看演出的观众呢?

作为教育指导和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的投入导向和政策倾斜,无疑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它关乎我们的未来。可喜的是,我国的教育制度能够继续维护“唯才是用”的原则,并且在肯定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之外,也能充分肯定他们在学业之外的其他技能与才华。

除此之外,教育部长还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每个孩子起跑点都不同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我们的教育制度能确保他们都能顺利完成这场赛跑。”这是让人激赏的。

(作者是本地工程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