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惟诚:马哈迪访华后的马中关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法新社档案照)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法新社档案照)

字体大小:

马来西亚希望联盟执政满100天,国内舆论忙着对新政府评分、进行各种印象民调,但这对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当时马国第七任首相马哈迪正在中国官式访问。尽管这次是马国新政府首脑首次访华,但马哈迪并不是第一次以首相身份访华。他在1981年至2003年任相期间,就已经有过七次访华的经验,是与北京交往最频密的马国政治领袖之一,对中南海很是熟悉,既是中国外交语境上的“老朋友”,更是“老对手”,自然更值得关注。

再者,马哈迪这次第八度访华,是带着三项争议去的。其一,以马哈迪为首的希盟政府在执政之初,先与美国和日本频密互动,甚至选择日本为首次出访的国家,打破近15年来,历任首相都圈定中国为首次出访的非亚细安国家的惯例。中国作为马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却被马哈迪政府晾在一旁,让中南海情何以堪。

其二,马哈迪在野时已炮打中资,入主布城后对“一带一路”虽没什么意见,但高调检讨中资,前政府谈妥的数项工程说停就停,弃中南海的面子于不顾,令北京政府非常尴尬。

其三,马哈迪此行出访中国,既非新政府的礼貌拜会,也非考察或促进感情的工作访问,而是启动资本谈判,期望能够获得北京的同意,减低叫停中资工程的违约金和债务规模。目的虽然鲜明,但间接地向“一带一路”挥了一巴掌。

这些由马哈迪促成的三大议题,令中国对马哈迪此次访华的心情五味杂陈。这让中媒大肆炒作,觉得中南海在刻意冷待马哈迪,对包括六位马国部长在内的代表团施展下马威。以马哈迪早前对中国所施展的强硬姿态,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虽然马哈迪已不止一次表达他希望马中关系能更上一层的想法,但毕竟让中南海丢了三次面子,所以总得扳回一城。

虽然中南海有意冷待马哈迪,但中国毕竟是泱泱大国,而且还与美国打着贸易战,怠慢国宾必将引起话题,除了会被欧美讥笑,马国受气后还会倾向欧美。因此,北京的大棒就变得不能这么明显,除了只能在外交礼仪上“疏忽”少许,也只能尽量在谈判上“不上心”。

中南海知道,作为外交老手,马哈迪是可以察觉这些细节的,因此马哈迪访华前,以及抵达杭州之后,对华姿态就变得缓和,尽管原则和立场仍在,但已对吉利宝腾、数码自贸区、第三国产车等议题调低姿态;当然,这也换来第三国产车投资、增购油棕等承诺,以及为日后不温不火的马中关系定下基调,算是守住了这个老朋友,虽然马国舆论对此有褒贬参半的反应。

尽管如此,马国舆论依然对马哈迪在访华结束前的一刻,召开记者会宣布正式喊停东海岸铁路和油气管道等三项中资工程而感到震撼。马哈迪也未明确表明中国是否愿意放松违约赔偿,只淡然说“中国不想马来西亚破产”,而中国也火速发表简短声明表示理解。这项信息被西方媒体视为马哈迪愤而倒向欧美,但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对马哈迪的这项决定是知情且默许的,只不过双方在违约赔偿谈判方面未有突破性进展,中南海应该暂时只开了绿灯,让希盟政府“迟点”还。

显然,中国在此次马哈迪访华过程对债务所展现的的态度是,视希盟政府日后的对华态度,若“越来越紧密”则有得商量,因为北京了解马哈迪二度任相的时间不会太长,对于任何有关“一带一路”战略投资的变数依然存在,加上目前国际局势对中国不利,所以双方维持现状是为最好的选择。因此,马哈迪这次访华的成果尽管没有很丰硕,但最起码双方都获得“维持现状”的最大担保,也让马哈迪能够借中国来制衡欧美,继续施展左右逢源的“马哈迪式外交”。

(作者是马来西亚时事评论员;拉曼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与政治学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