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冬涛:超越蓝绿红的台湾新民意

自从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台湾民意朝着超越蓝绿的方向,出现了快速且持续性的发展。(法新社)
自从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台湾民意朝着超越蓝绿的方向,出现了快速且持续性的发展。(法新社)

字体大小:

但自从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台湾民意朝着超越蓝绿的方向,出现了快速且持续性的发展。如果这种发展持续下去,应该会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绿营支持者正大量流失

是否为绿营支持者,可以从两个标准界定:第一,是否支持绿营的核心意识形态,即台湾独立;第二,是否支持绿营政党或其政客,主要是民进党,其次是时代力量、社会民主党、台联等。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视为绿营支持者。我们的研究发现,2016年台湾大选时,绿营支持者主要包括五个群体:从年龄来看是年轻人,从教育程度来看是低学历者,从职业来看是工人和农民,从居住地域来看是南部人,从族群来看是闽南人。这五个群体投票支持蔡英文的比率更高,而且对台独的支持比率也更高。

但自从蔡英文上台以来,这些绿营支持者的态度逐渐出现惊人的变化。首先,这五个群体对台独的支持度快速下降,对统一的支持度逐渐上升。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在2016年大选前后对台独的支持度是最高的,但在过去两年多对台独支持度的下降幅度也是最大的;对统一支持度的上升幅度也相当高。

其次,这些群体对民进党的认同度也在持续下降,尤其是年轻人、闽南人和南部人对民进党的认同度下降更明显。其中年轻人的下降幅度又是最大的,以致于年轻人对国民党的认同度已经开始高于对民进党的认同度,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变化。

蓝营支持者小幅上升,中间选民大幅增加

但绿营流失的支持者并没有大量加入蓝营,主要变成了中间选民,因为蓝营支持者的比率在过去两年多只是小幅上升,而中间选民的比率却大幅增加。现在认同国民党的选民比率,已经超过认同民进党的比率,如果各自加上支持自己阵营其他小党的选民,当前蓝绿选民的比率相差不大,都略微超过25%,合在一起刚刚超过选民的50%;而中间选民则占了接近50%的比率。值得指出的是,现在中间选民的比率是最近20年以来最高的,是台湾选民逐渐走向超越蓝绿的信号。

民意正走向超越蓝绿的另一个重要信号,是民调显示台北市长柯文哲因持续领先蓝绿两党候选人,如无意外将在11月的“九合一”选举中连任台北市长。之所以把柯文哲看作超越蓝绿的代表,不仅是因为他如此标榜自己,也不仅是因为深绿的时代力量和深蓝的亲民党领袖,都基于“超越蓝绿”的原因支持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支持者确实以中间选民为主,再加上浅蓝和浅绿选民,尤其是年轻人更加喜欢他的非典型政客形象。

柯文哲不仅在台北具有高人气,即使在全台他的人气都超过包括蔡英文在内的蓝绿主要政客。所以,他所代表的白色力量,也就是超越蓝绿的中间选民,不但一直在增加,而且已经把他当做自己在政坛上的代表。如果2020年柯文哲出来角逐总统大选,将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真正超越蓝绿意义的大选。当然,这并不是说两岸关系将不再是大选中的重要议题,而是说大家会期望柯文哲在两岸关系上也提出超越蓝绿的立场,为两岸关系在蓝绿之外找到另外一种出路。

台湾社会对大陆态度也在逐渐改变

事实上,柯文哲已经在用“两岸一家亲”的说法,为自己未来在两岸关系上超越蓝绿做铺垫。他的“两岸一家亲”被很多深绿和深蓝群起而攻之,批评他投机性太强,恰恰说明这一立场具有超越蓝绿的潜力。这一立场虽然饱受争议,但获得了中间选民的支持。尤其令很多深绿和深蓝不满的是,柯文哲和他的这种立场竟然获得大陆政府的支持,说明大陆对于他未来通过超越蓝绿在台湾政坛扩张势力,并最终形成蓝绿白三足鼎立是充满期待的。

台湾的统派力量被称为“红”,但因为统派在台湾的支持度实在太小,无法和蓝绿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真正的“红”反而是台湾政坛的局外人——大陆。大陆虽处岛外,但对台湾政坛的影响却举足轻重。只是从过去20多年的历史来看,大陆政府与蓝营政党关系密切,对他们也能发挥直接影响,但和台湾普通民众隔阂较深,平时很难实现直接影响。历史上几次大的直接影响,如1996年台海军演、2005年通过反分裂法、2014年服贸协议等,都引起台湾社会大规模反弹,可谓正面影响不彰,负面影响却沸沸扬扬。

大陆所代表的“红”色力量和影响,在马英九执政的后期越来越成为台湾社会眼中的“政治不正确”,民进党和蔡英文正是借助这种非常不利于大陆的民意气氛,在地方和中央选举中大败国民党。

令人意外的是,在当前的台独政权之下,台湾社会不但对台独和民进党的支持度下降,而且对大陆的态度也在逐渐改善,和马英九第二任时民意的变化正好相反。对大陆态度变化最大的,仍然是曾经高度支持蔡英文和台独的年轻人。有民调显示,受大陆中央和各省市推出的一系列惠台措施的影响,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态度正在逐渐改善,甚至有超过六成的年轻人想去大陆发展。

这种对大陆态度的改善,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以前“恐红反红”态度的超越;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这主要是一种出于务实心理而发生的态度变化,年轻人对台湾的认同并没有大幅下降。“认同台湾,也不放弃大陆的机会”,反映了台湾年轻人试图在认同和利益之间取得平衡的务实和理性心理。这种心理和试图超越蓝绿的心理类似,因为所谓超越蓝绿,本质上也是试图在蓝绿之间取得平衡,并不是真地能够完全否定蓝绿的立场。所以,超越蓝绿红,实质上是在蓝绿红之间寻求一种新的平衡,不想被蓝绿红任何一方绑架。这其实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社会心理。

推动新民意形成的因素

推动超越蓝绿红新民意的因素很复杂,篇幅所限,只能述其大概。首先,最大的背景性因素是台湾社会感受到的来自蓝和红的威胁在持续下降,这和绿色在地方和中央全面执政有关。2014年太阳花运动是台湾社会感受到蓝和红的威胁最强烈,因而也是反抗最激烈的时候。从那以后,随着国民党连续在地方和中央选举中大败,蔡英文随之上台,蓝和红的威胁在台湾社会眼中大幅下降。威胁下降了,反抗情绪也就相应下降,表现在民意上就是对台独的支持度下降、对大陆的态度改善。

其次,台湾社会对蔡英文政府越来越强烈的不满,推动民意朝着超越蓝绿红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年轻人和其他曾经高度支持蔡英文的群体而言更是这样,因为对蔡英文的期望越高失望也越高。经过八年陈水扁绿色政权,又经过八年马英九蓝色政权,社会对蓝绿政权都已经失望。蔡英文因其非典型的绿营领袖形象,再次让社会升起新希望,以为她能走出一条超越蓝绿的道路,来帮助台湾摆脱经济、政治、甚至是两岸关系上的诸多困境。

但这种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台湾仍然在经历经济上的“无感复苏”、政治上的蓝绿恶斗;两岸关系更是从停滞走向对抗,“维持现状”早已成了蔡英文政府有口无心的“皇帝新装”。重回绿色政权两年多,种种现实已经让台湾社会更快地清醒过来。

最后,台湾社会现实感的增强也和大陆有关。自从蔡英文上台以来,大陆向台湾社会展示出四个方面的现实。第一,马英九时期的两岸关系是建立在一个中国原则之上的,所以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现状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基础性部分。抛弃一个中国原则就是破坏两岸关系的现状。蔡英文想抛弃两岸关系现状中自己不喜欢的部分,仅保留自己喜欢的部分,这对大陆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事情。

换句话说,蔡首先破坏了现状,然后又反复要求维持现状,这是自相矛盾的。第二,既然蔡英文首先破坏了两岸关系现状,大陆就有理由不维持现状。在此立场下,大陆在军事、外交、商业等领域的一系列施压行为,台湾和其他国家都无力阻止,向台湾社会显示出两岸关系“操之在大陆”的现实。

第三,大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与困境中的台湾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对比。第四,大陆推出一系列惠台措施,对台湾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也向台湾社会展示出大陆政府和社会在两岸关系上的自信心。台湾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开始接受一中原则,并且开始认为两岸僵局的形成,主要责任在蔡英文当局。这正是台湾社会现实感增强的体现。

试图超越蓝绿红的新民意会持续成长吗?另外,是否仍然有可能即使平时中间选民的比率非常高,但选举时因为有可能当选的只有蓝绿两组候选人,结果逼得中间选民也不得不选蓝或选绿,重新形成蓝绿对决的局面,导致超越蓝绿无法在选举时出现?这些问题的答案仍然未知。

对于大陆来说,台湾的这种新民意似乎是有利的,但这种新民意其实反映出台湾社会相对于蓝绿红而言独立性的增强,并不必然偏向大陆。所以如何与这种新民意打交道,对大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如果2020年柯文哲出来角逐总统大选,将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真正超越蓝绿意义的大选。当然,这并不是说两岸关系将不再是大选中的重要议题,而是说大家会期望柯文哲在两岸关系上也提出超越蓝绿的立场,为两岸关系在蓝绿之外找到另外一种出路。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