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趋紧张的中美关系相比,中日关系比较良好,其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受美国对东亚政策不透明性的影响;第二,对日本来说,朝核问题需要中国的支持,在经济上和中国的关系更是密切;第三,对中国来说,为缓和中美紧张关系,需要和特朗普总统关系密切的安倍晋三首相搞好关系,此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面对来自内外批评的风口浪尖,而多多少少对“一带一路”表示肯定评价的日本的存在尤为重要。


但是,在近来和中国的学者进行交流,以及看中国媒体的报道,让我感到目前中国对安倍访华有过高期待之嫌(编按:安倍晋三访华日期已从原定本月23日到25日延至25日到27日。)中国国内经济走向很不明朗,且“一带一路”倡议遭遇批评前景不容乐观,但是实际对“一带一路”表示批评态度的安倍,好像被看成在积极主动地接近中国。而且,根据中国式想法,对自己肯定,会预测在所有方面都应该给予肯定,既然如此,就有人议论说“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不是对中发起的挑战吗?日本自卫队在南中国海的训练该如何解释?等等。


其实,日本依然是在极其冷眼地看中国,在根本上并没有改变对华政策。也就是中日之间有着一个认识的误差。本来安倍也没有肯定“一带一路”,安倍首次提及对“一带一路”的合作,是在2017年6月5日第23届国际交流会议“亚洲的未来”演讲上。关于协作的条件他如下阐述:“重要的是要建设万人皆可使用、开放的基础设施,同时资金筹措机制必须是透明、公正的。其次,我认为项目应具有经济效益,通过贷款开展建设的国家,必须具备偿债能力,国家财政的健全性不会因债务受到损害。”也就是如若满足上述条件,才能给予协作。这在政府官网上公开,并非秘密。


最近中国“一带一路”遭受来自国际社会的批评之处,也正是安倍指出的地方,即中国给予的贷款超过接受国的偿还能力。如此看来,日本并非无条件的肯定“一带一路”,而是赋予了很高的要求,最近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批评和安倍的言论也不矛盾。即并非国际社会批评“一带一路”,而日本在肯定“一带一路”。


综上所述,日本并非“接近”中国,而是试图附带条件地改善中日关系。因此,日本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以及在南中国海日本自卫队的训练,和近来日本对中“一带一路”的政策,并非矛盾。


但是,中方的理解是否如此呢?外交部官员会理解这一点,一部分学者和舆论好像并非如此。如果安倍设定的条件在中国不被充分地报道,将会误读日本对华政策。当然从中国看来,安倍的对华政策或许看出是模棱两可,前后矛盾。如果这样,就是没有理会安倍和日本政府发出的整个信息而造成的误读。在误读误判之中,中国如对安倍访华给予过高的期待,就会寻求更大的“回馈”,如果没有“回馈”,将转化成批评,也就是失望的批评。


负责外交实务的中国官员自不用说,包括媒体和国民舆论在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安倍访华,以及来年习近平访日。在此再次回顾一下2018年5月李克强访日时中日双方的对话,关于“一带一路”,安倍表明:“在确保开发性、透明性、经济性、财政健全性的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每个项目研究可行性。”另一方面,在实务方面,中日双方首脑、部长级官员签署了各种协定和备忘录。有《中日社会保障协定》《关于中日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和《关于加强服务贸易合作的备忘录》等等。双边应该维持细致发展这些务实合作的方向性。


中日双方今后均面临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习近平为实现“美好生活”,设定诸如“生态文明”等新的国家课题。就这些课题摸索中日合作,为建立未来国民之间的信赖关系,应该打造渠道以促进李克强访日时约定的国民之间的交流。


(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