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中国学者就中美关系讨论时发现,中国学者在议论中美之际有两个特征。
第一,有很强的倾向认为,美国对华政策依赖特朗普总统个人的中国观和决策。中国的对外认识往往是认识本国的一面镜子,这或许是将特朗普比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看的缘故。
第二,有很强的倾向认为,首脑会谈才是最终解决当前中美关系的最好场合。因此将布宜诺斯艾利斯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看成中美首脑会谈,网上的意见很多。
但是,中国这样的对美认识有很多让人觉得不妥之处。特朗普对美国整体影响之大自不用说。但是,特朗普共和党在期中选举失去下院,对议会的控制变得困难,就算发出总统令也可能在司法上受到抑制。三权分立的大原则限制总统的权限,同时围绕下一届总统选举的博弈将会开始。
加之,现在并不只是特朗普引领制定美国对华政策。当然,特朗普提出中国在贸易上的不公平做法,成为华盛顿对华态度恶化的一大要因。但当前除了特朗普,包括民主党议员、官僚、智库学者在内,华盛顿的“超党派”人士对华态度都很严厉。副总统彭斯在哈德逊研究所的演说,可以说是代表了华盛顿的各种声音。
这些对华严厉的呼声不断高涨之际,特朗普对中国提出在贸易方面改善的要求,对中国来说貌似很容易对应。因为特朗普的要求是数字目标,要求得很具体。如果要中国接受比如人权问题、国际标准等又大又全面的要求,则会更难。
可是,就算中美首脑会谈在数字目标上达成一致意见,当前的中美紧张关系恐怕依然会持续。因为特朗普的要求并未囊括华盛顿的所有呼声。
在中国来看,对华盛顿的严厉要求除了全面分析、从可以对应的要求逐个长期对应外,别无他法。华盛顿方面关于对华严厉政策的定位上,所有呼声并未完全统一。
保守派也分主张“新冷战”和“放弃对中衔接政策”的人,自由派中也有严厉的“对中衔接”派,如何统一这些意见还是未知数。在此意义上,需要中国坚韧不拔同美国持久对峙。因此说认为一次首脑会谈能否解决所有问题,还留有不确定的要素。
(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