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波:从《流浪地球》看中国文化的开明自信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流浪地球》在中国收获高票房。(网络照)
《流浪地球》在中国收获高票房。(网络照)

字体大小:

2019年春节期间,关于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讨论成为中国舆论热点。这部电影收获了高票房,但作为重要舆论场的社交媒体微信朋友圈中,有关此片的评价仍然是两极化:批评者颇为激烈,直言它“不及格”,是“烂得不能再烂”“反人类”;赞赏者则认为,这是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突破,与长期属于好莱坞专长的美国科幻大片相比也并不逊色,将“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其实,这部电影在技术上的成就如何,容或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值得关注的地方却在电影之外,那就是它体现了当前中国文化政策和环境的开明与开放倾向。


一些激烈批评者之所以对这部电影强烈不满,是因为他们觉得这部电影太过于迎合中国现行体制,如随处可见的中国国旗、突出强调救援队的“中国”属性等等,毫无疑问充斥着很强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类符号在美国电影中原本司空见惯,甚至可以说是“标准配置”,但在中国商业大片中出现,则使得那些长期习惯于对中国持批评姿态的人感到强烈的不适应,所以他们的评价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影评范畴。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