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四代领袖王瑞杰曾经在两个不同的场合,谈到母语和宗乡团体跟文化传承以及国家身份认同的密切关系,值得国人关注。


根据《海峡时报》去年11月11日的报道,财政部长王瑞杰在马来社群举办的马来语教师贤能奖(Arif Budiman Malay Language Teacher Award)颁奖典礼上指出:在新加坡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母语是孩童维系母族文化的最好礼物。他说:“文化价值的保留和传承,以及塑造国家身份的认同,通过母语是最好的方式。”


今年1月13日,《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报道,王瑞杰出席潮州八邑会馆《新加坡潮人故事》英文版及中英电子版新书发布会时呼吁:我国潮州社群应加强与他国潮州人联系,扩大人际交流网络。他说:“我国未来的发展,有必要不断地加强各群体之间的互信,而会馆可以扮演积极的角色。”


王瑞杰第一段谈话中提到的“母语”(mother tongue),是指广义的“母族语文”,当然包括普通话以外的各种方言。第二段谈话提到的宗乡社群,显然是指不同籍贯的方言社群。可以确切地说,财长肯定了母族语文,包括各种方言,对文化传承和价值灌输是一股密切相关的正能量。


由以上两段谈话,可以明显地看出新一代领袖的语文观,并没有把华语和方言绝然分开起来看待,而是以更宽阔的视野,评价华语和方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谈话的内容也彰显了多元和多语是新加坡固有的社会特征;而华语和方言仍然是华裔文化脉络的沟通桥梁,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你存我亡的竞争,而是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谈到“母语”,我们仍然在语义上存在着混淆不清的地方。新加坡虽然是个小国,但社会用语和族群语言,却呈现错综复杂的类型。四大官方语文中,英语是最强势的语言。就华族群体的语用实况来说,中年以上的华族群体,仍然有不少保留使用华语或者方言作为家庭用语的习惯。


而年轻一辈的华裔,已经逐渐有单语化——走向单用英语的方向。此外也有华语加方言,或者英语加华语或方言的类型。所以,要确定华裔新加坡人的“母语”,的确不容易。但从族群的角度来说,华语和方言都能扮演广义“母语”——“母族语文”的角色,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世界上有不少具有历史文明的民族,虽然都有交际和互相沟通的语言,但由于没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文字书写体系,以致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踪影。这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非常可惜。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承载和沟通民族文化的纽带,是人们打通古今文化脉络的机关。


华语(普通话)和方言,都是地方语言。它们都是各社区重要的交际和沟通的工具,对不同社区的发展起了积极带动的巨大作用。举例来说,各社区所流传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甚至上层建筑的道德伦理、宗教信仰、宗乡体制等,华语和方言都肩负着交际和传承的任务。普通话虽然因应用的人数最多而被选为中国的国语,但各地方言仍然对社区文化负有不可磨灭的沟通功能。


语言的发展历史,说明了华语和方言并不是绝然不同体系的语言,它们都是从上古汉语一脉相承地发展到中古汉语。后来由于朝代更迭和人群的迁移,以及各地方言的自我演变,而形成了目前七大方言区域。到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构词、句法和字词的音读方面,整理出华语和各方言间各种关联的对应规则。具有方言基础的孩童,在学习华语时,因为有内化(internalize)的方言技巧,只需通过“类推”(analogy)的方式,自然能加强学习的效果。所以,方言对华语的学习并不存在什么障碍,方言的内化其实是学习华语的一种助力。


新加坡在教育方面,一向采纳华语作为华文的教学媒介。华语也是各方言社群的共同语,是社群间最重要的交际和沟通渠道。方言则比较接地气,更能入乡随俗,更适合抒发宗乡情怀。通过方言,人们更容易融入社群活动的脉络。事实上,许多表演艺术,如粤剧、闽曲、粤曲、歌仔戏、山歌、南音等等,必需有熟练的方言演艺人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展现它们风姿多彩的一面。


自独立建国以来,新加坡一直奉行双语双文化的教育政策,始终贯彻如一。由于英语在多个层面,尤其是行政和经济方面,占有主导的优势,因而成为四种官方语文中的最强势语言。不过,其他三种族群语文,仍然发挥一定的文化认知,维系和沟通的作用。新加坡未来是否会在讲求效率的前提下,舍弃一贯的双语政策而走向单语化(homogenised)——英语化呢?这是最近报章热烈讨论的话题。前文化部长杨荣文上个月在新加坡政策研究学院的讲演中,曾以新加坡樟宜海滩的大肃清屠杀纪念碑为例,因主管单位在2016年把1992年四种语文的说明碑文改为单一的英文,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这是在刻意减少我们的文化遗传基因……剥夺我们的一种强大能力,一种承继自过去并确实能保障我们未来的宝贵资产。”


显然,单语化问题影响深远,国人须认真思考。也许,这也是我国未来政治领袖的严峻挑战之一。我们衷心期待新一代领袖能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妥善处理这个高度敏感性的问题,带领国家稳健地迈向一条康庄的大道。


(作者曾任教育部专科视学课程发展署中学华文教材组主任)


方言对华语的学习并不存在什么障碍,方言的内化其实是学习华语的一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