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润:传承与重塑城区中心“民众食堂”的意见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老巴刹(Lau Pa Sat)是新加坡民众“巴刹”及“小贩中心”的鼻祖。(档案照片)
老巴刹(Lau Pa Sat)是新加坡民众“巴刹”及“小贩中心”的鼻祖。(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新加坡构建“永续城市”的任务,历来由市区重建局负责。2019年发展总蓝图草案公布后,适逢当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小贩文化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趁此机缘对狮城“民众食堂”的由来及现状提点意见,以利教科文评估小组到来审核。


滨海湾金融区一座座摩天大厦建筑群里隐藏着200年前“莱佛士城市规划”(简称狮城规划)的首个集市及小贩中心发源地,我们可从四方面回看“民众食堂”的演化:


一、年代沿革:老巴刹(Lau Pa Sat)是新加坡民众“巴刹”及“小贩中心”的鼻祖。根据狮城规划,1823年首个直落亚逸集市建于商业广场(今莱佛士坊)马吉街(Market Street,俗称中街)南端的直落亚逸湾滨海处,但建成没多久就损坏了;1833年由城建功臣——公用事业局总监哥里门设计,可从船上卸货或装货上船的浮脚八角亭木质建筑,4000元的造价使它成为当年直落亚逸湾最突出及最具规模的第一座巴刹。直落亚逸湾填平后,1894年由市政工程师麦里芝在原址设计建造八卦形铸铁建筑保存至今。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