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文化中产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在过去40多年里,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从贫穷大国转型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互联网)
在过去40多年里,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从贫穷大国转型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互联网)

字体大小:

中国的经济(乃至政治和社会)如何走向未来?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来看,物质意义上的经济指标,例如逃避中等收入陷阱和进入高收入经济体,比较容易规定;同时,人们对物质目标的追求也具有自我的动力,因为这符合人性的自私要求。不过,在任何一个社会,人是主体,在追求经济等目标时,必须考虑到人。


人们常说,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其思想能走多远。也可以说,人的思想能走多远,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能走多远。尽管这并不是说要求每一个人都有思想,但社会必须具有一个有思想的文化中产,引领社会的进步,否则物质意义上的进步不见得会导向整体社会的进步,说不定还会走向灾难,例如非理性地追求单向面的发展,追求各种“乌托邦”等。


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无论是积极面的还是消极面的,已经有很多学者加以论述。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描述和分析了新教伦理文化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贡献,而企业家群体就是新教伦理的文化载体。相反,美国经济学家范伯伦(Thorstein Veblen)的《有闲阶级理论》,直陈当时奢侈文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当代经济学家弗里德曼(Benjamin Friedman)的《经济增长的道德后果》,讲述了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贫困和低度发展制约人的道德水准,但反过来也一样,人的道德水准也会制约经济发展。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