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追踪不到接触史和旅游史的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案例出现,新加坡将警戒级别上升至橙色,预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感染源头不明的确诊案例,人人基本上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感染风险;社会也出现些许恐慌,各大超级巿场出现抢购风潮。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亲上火线,以三语(英语、华语、马来语)直播,希望社会能保持冷静。


我个人觉得,这次新加坡政府和医疗体系在处理疫情上,实在没有太多可以挑剔的,1月3日就开始对武汉班机检疫,在宣布禁止湖北省人士和中国旅客入境前,只有朝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比新加坡快,所有的信息都是第一时间公开透明,由媒体统一发布。基本上使用的感染控制程序,和应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都是同一套标准,所以行之有年,而且是熟练的。不幸的是,新冠病毒的传播系数远高于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沙斯(SARS),所以有比较多的确诊案例。


武汉巿政府1月18日还在搞万家宴的时候,新加坡政府1月3日就已盯着这个病毒,所以事后诸葛来看,也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调整的地方。除非中国更早就向世界各国发出预警和取消旅游团,新加坡也不可能在1月3日就采取禁止入境的行动。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会被视为过于极端的做法,会在经济和国际外交上付出很大的代价。


李显龙在直播时说,随着疫情发展,感染人数越来越多,而致死率保持极低的情况下,会有部分轻症病患将在家隔离和接受治疗。从医学角度来说,这一段话非常合理,而明显不会只是他个人的意见,一定是一些医学专家的建议。结果这一番话却被一些网民酸言酸语,我个人觉得很意外。


在任何一个国家,负压隔离病房和重症加护病房的床位一定是有限的,比如台湾2300万人,负压隔离病房只有1100张床;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有500张床,加上各大教学医院,加起来应该也不会超过1000张床。


在疫情的初期,当然可以一直把确诊病患送进去,但随着疫情扩散,案例越来越多,就要调整战略了。那时就已经不是有没有病房可以进去的问题,而是如何让最需要的人进去的问题。最需要的人,就是重症患者和高风险患者,如孩童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心肺功能不佳者等。


在家隔离和治疗,不表示医疗体系就放弃了这些患者,而是由初级保健如家庭医生科、社区医护等,来扮演主要追踪和治疗的角色。轻症病患留在家中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也可以舒缓情绪上的焦虑。最重要的是,若情况恶化,可以被及时发现,再转诊到医院接受更高层级的治疗。这样的设计,确保了社会里的人如果染病了,依据病情的需要,都能得到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


让初级保健和社区保健(Primary Care/Community Care)去面对和处理传染病,其实才是现代医疗的思维,所以先进国家都有强大的初级保健和社区保健实力,也投入最多资源。将疾病视为魔鬼,盖个什么大型的战时医院,或“新冠肺炎大型收容所”,其实是很落后的观念。网民对李显龙所言“轻症病患在家隔离治疗”的批评,甚至嘲讽,其实附合了这种过时的想法。


我个人觉得,这次疫情其实是很好的机会,让亚洲的华人社会重新反思和加深对疾病和医疗的认识,修正过去过于依赖和推崇专科和医院护理(Hospital Care)的态度,建设强大的初级保健和社区保健。预防胜于治疗,才是危机来临时避免恐慌的万全之策,因为有自己熟悉和信任的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士,在社区里随时可以咨询。


最后再次呼吁大家,新加坡是国际级重要战略港口城巿,绝对不可能出现食物和日常用品短缺,真的没有必要囤货,没有必要恐慌,也不须要跑去新山抢购。


如果真的想趁机花点钱消费剌激经济和抢购东西,不如就去买一大堆书回家囤吧,每天留在家里读书不出门,绝对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作者是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