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讲堂】学者:威胁内部和谐 政治推动非暴力极端思维不容忽视

字体大小:

每当谈及伊斯兰化趋势如何影响东南亚国家时,讨论总聚焦在诉诸暴力极端手段的恐怖组织上。不过,要更好地理解各个回教社会近期发生的变化,新加坡不能忽略一些政治势力推动的非暴力极端思维在区域的散播,因为这也会威胁到我们的内部和谐。

“早报讲堂:认识东南亚”系列星期一(9月2日)晚上举行第二讲。主讲嘉宾、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诺沙里尔·萨阿博士(Norshahril Saat)透过自己多年来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社会变化的近距离观察和分析,引导出席讲堂的公众认识伊斯兰在东南亚的发展。

他提醒说,非回教徒一般看东南亚回教社会的变化时,经常谈到恐怖主义,但恐怖主义不是凭空出现的。他说:“你必须把它放在一个光谱上看。恐怖主义很多时候是从一些非暴力的极端主义思维开始的。我们必须警惕这点。”

诺沙里尔提出的一些趋势包括回教阿拉伯化现象、保守主义的崛起,以及政治的伊斯兰化。

在解释伊斯兰如何传入东南亚时,他指出,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回教徒人口最多的国家,与许多阿拉伯国家相比,印尼过去没有太多清规戒律,传播的伊斯兰教是较包容的,但若看上一届大选后出现的政治版图,就会发现印尼社会已有分化迹象,这与政治和宗教摆脱不了关系。

他说:“我们过去说印尼是伊斯兰微笑的象征(smiling face of Islam),因为比起其他有回教徒的地方,这里的伊斯兰教是最温和的。但现在人们说它不再微笑了,反而有些愁容。”

诺沙里尔也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东南亚马来群岛迎来的伊斯兰浪潮,以及印尼和马来西亚社会的政治强人如何避免或间接促进这股社会伊斯兰化的趋势。

他以流行文化如1960年代比南利(P. Ramlee)主演的马来语电影为例,解释一些本土文化如何与传入东南亚的伊斯兰融合,以及伊斯兰教如何包容马来文化,如接纳各种不同的语言、美食和服装文化等。

然而,诺沙里尔指出,也许因中产阶级的回教徒对生活有不同向往,如今他们看待宗教信仰的方式也不同了。他认为,一些回教徒对清真认证有更多诉求,社会上甚至出现像“清真汽车贴纸”和“清真水疗”这样的产品和服务,这种“什么都要伊斯兰化”的思维会一旦渗透社会,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也违背真正的回教价值观。

“早报讲堂”第三讲下月3日举行

《联合早报》推出的“早报讲堂”一共六讲,每月举行一场。第二讲邀请非华族学者主讲,是早报首次这么做,现场提供同声传译。

系列讲堂由终身学习学院协办,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支持。

第三讲将在10月3日(星期四)举行,由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达尔吉星主讲。他将分享柬埔寨与越南在国族建设历程中面对的挑战,并谈及冷战时期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第三讲下周开放报名,请留意《联合早报》与zaobao.sg平台,或上zblectures2019.sphevents.com.sg查询详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